中泰攜手繁榮中國糖業–訪2018年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汪東財
文/趙之昱
廣西南寧東亞糖業集團董事長汪東財獲得2018年中國政府友誼獎
2018年9月30日,人民大會堂,廣西南寧東亞糖業集團董事長汪東財先生獲頒2018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并應邀出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周年的國慶招待會。
中國政府友誼獎是中國政府對汪東財董事長的獎勵,也是對泰國兩儀集團25年來投資中國制糖業所做貢獻的認可。
兩儀集團的主要股東汪氏兄弟均為泰籍華裔。他們懷有故土情,并熟悉、崇尚中國文化。自中國改革開放起,兩儀集團就開始尋求來華投資的機會。由于工作出色,發展迅速,2011年,汪東財先生獲得了馬來西亞《國際領導者》雜志優秀企業家及全球領袖獎;2012年榮獲中國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17年獲得了意大利“仁惠之星騎士勛章”;同年又獲得泰國“王冠勛章之大十字騎士勛章”的榮譽;并于2018年榮獲了中國政府友誼獎。
1993年年初,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階段,中國政府歡迎國外企業家來中國投資創業。泰國兩儀集團的主要股東、時任集團總裁的汪東財先生到廣西崇左市投資創業,合資控股了4家國有糖廠,建立了廣西南寧東亞糖業集團(以下稱東亞集團)。目前集團旗下有9家公司,業務范圍廣,涉及制糖、酵母、生物能源、肥料等專業領域,形成了以制糖為基礎、多元化經營的產業格局。
合作與創新并行實現企業發展
廣西氣候溫暖,雨水豐沛,光照充足。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高、降水多,有利于甘蔗的生長。汪東財董事長觀察到在中國廣西投資創業的優勢還在于:人口資源比較豐富,農民主要利用耕畜勞作,成本投入較低;中國的蔗糖需求量大,但每年人均消費量只有6.8公斤,與世界每年人均蔗糖消費量40公斤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汪東財董事長看到中國食糖生產擁有的潛力,意識到如果蔗糖產量達到了消費需求,中國無須再進口蔗糖。對于泰國兩儀集團來說,在中國進行投資合作也是集團擴大產業、發展企業的良好時機。
汪東財董事長將設計創新的先進理念融入到制糖技術中,不斷創立新品牌、新產品,并加以完善與推廣,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他的領導下,東亞集團開發出多種蔗糖新產品,不僅生產普通白砂糖,還有精制糖,銷售給大型高端跨國企業,有效推動了蔗糖標準的提升。
泰國兩儀集團為全球排名第三、亞洲及泰國最大的制糖產業集團。如今,東亞集團已成為中國第三、廣西第一的制糖企業,集團有正式員工3500人,蔗區蔗農35萬人,年榨蔗量近千萬噸,產糖量約100萬噸,占到了中國年產糖量的10%左右。
與中方合資25年來,東亞集團在甘蔗種植和制糖生產等方面不斷引進推廣先進技術,創立新品牌,帶動了廣西糖業與國際標準的接軌,率先在中國建設了二步法精制糖的生產線,改變了中國甘蔗亞硫酸法和碳酸法直接生產白砂糖的傳統工藝,提升了產品質量。并采用了DCS全程自控系統、連續煮糖罐和德國自動包裝系統,引進了南非陳化倉項目,解決了白糖結塊的問題,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在蔗種、肥料、地膜、農機、改擴種、灌溉、雙高基地建設及蔗區道路維修等方面,東亞集團投入大量的資金扶持蔗農生產。近三個制糖期總計投入預付扶持資金21.47億元,補貼資金2.83億元,幫助蔗農降低成本,提高收入。目前東亞集團甘蔗種植面積達到了192萬畝,預計甘蔗總產量將達到900萬噸以上。
東亞集團還實施10公里范圍甘蔗自運進廠、甘蔗中轉站建設等措施,降低了蔗農的勞動強度,幫助蔗農降低了砍運成本140—180元/噸,有效地緩解了制糖期用工短缺的壓力,提升了蔗農種蔗的積極性。
東亞集團累計納稅約90億元,向中方股東分紅約18億元,按時足額兌付蔗款520多億元,有效地推動了產業扶貧,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投資創業不僅需要付出、時間和耐心,更需要良好的合作態度和先進的創業理念。東亞集團在國際合作中,以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指導,在合作雙方相互信任的前提下,加大了投資力度,企業發展順利。汪東財董事長體會到,雙方合作最關鍵的一環便是理解對方的意圖,統一認識。如果不能取得蔗農的理解和信任,集團將很難開展工作。因此創業初期,東亞集團對如何取得蔗農的信任做了系統的調研和規劃,并采取了有效的方法和決策:為蔗農提供低息貸款和相對低價的肥料,引入澳大利亞和泰國先進的“現代農場”模式,幫助蔗農提高種植甘蔗的技術,解決農機農藝融合難題。
東亞集團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斷將對國家、蔗農有利的政策和建設性意見提供給當地政府,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在“綠色工廠”、環境保護、對地方企業品牌的設計創新與推廣、促進制糖業的技術發展等方面均起到了推動性作用。東亞制糖集團的品牌哲學理念是:追求卓越,相信人的價值,公平公正,以及肩負社會責任。
公益與環保共舉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汪東財董事長作為知名的經濟技術專家,也是泰國商會主席。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與發展,在中泰兩國,他都積極地投身于環保和公益事業。東亞集團秉承著“關心公益、回報社會”的核心價值觀,近10年來投入了2000多萬元的資金,開展工廠周邊可持續發展社區的共建活動,贊助支持當地民生,共建了扶貧、教育及社區服務項目。
廣西每年的甘蔗收割期只有4個月,蔗農在此期間可以獲得蔗款,剩余的8個月時間需要進行田間管理。在泰國,政府采取“自助經濟模式”,將5%—10%的土地提供給蔗農,在8個月的甘蔗非收割期進行種菜、養豬、養雞,以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汪東財董事長將這個公益模式引進了中國,組織蔗農和當地居民學習養豬、種菜技術及多種職業技能,不僅提高了企業品牌效益,更滿足了社會需求。通過對社區居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招募殘障員工就業,建立種植養殖基地,促進了企業與周邊社區、村屯之間的良性互動。此舉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和贊譽。
在企業發展進程中,環境保護直接影響到集團的聲譽和企業形象。東亞集團重視在生產環節中加大環保技術的引進和設備的應用,從源頭控制了污染物的產生,建成了先進的污水和煙氣處理系統。東亞集團所規定的環保標準均高于國家和地方行業所規定的標準。比如,煙氣顆粒物排放指標國家標準<80mg/m3,東亞集團內控標準為<60mg/m3。其治污經驗被中國糖業協會和環保部門作為企業范例,在業內推廣。
放眼未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政府倡導的“一帶一路”,旨在通過加強國家之間的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各國的發展潛力與比較優勢,彼此形成互利共贏的區域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廣西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銜接的國家重要門戶,因而提出了“發揮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獨特優勢,構建面向東盟區域的國際通道”的構想。
在泰國立法議會和政府身兼議員、顧問等多項職務的汪東財董事長,積極參與和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及其國際合作和國際化戰略,并對與中國合作共贏的前景充滿了信心。在許多重要學術會議上,他多次以講演的形式向泰國工商界推介廣西的投資環境,引起泰國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并在2015年“第1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積極奔走,聯系商會成員一同參展。
汪東財董事長坦言:我們已經成為“一帶一路”這一機制中的積極配合者和實踐者,同時也是其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我們將沿著絲綢之路順利前行,同時也希望各國政府打破種種限制,使各國企業家發揮各自的作用,共同發展事業,必將產生出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今后,東亞集團將繼續關注和促進中泰兩國關系的加深和發展,維護共贏的良好局面。(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