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藍鯨產經? 李振興
業內人士認為,糖已經成為剛需,被完全替代很難。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無糖產品,加之全球多地對糖的限制,無糖正在成為大勢所趨。
8月24日,保齡寶發布的2022年半年度業績顯示,收入增加近一成,凈利潤增長超4成。這對一個上市近15年,前十三年凈利潤都在5000萬元以下的企業而言,這兩年的業績可謂坐上了火箭。
除了保齡寶之外,甜味劑巨頭金禾實業2022上半年預計凈利潤同比增長88.93%-102.59%。增速也是三位數的增長。
于此同時,傳統的糖企業卻涼了。南寧糖業2022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9351.63萬元,同比下滑1943.51%。中糧糖業雖然未公布上半年業績,但僅僅凈利潤一直在下滑。
糖與代糖企業的業績反差因素很多,糖市場的供應主要來自于巴西和印度,這兩個國家的糖產量受到天氣因素影響很大,所以糖原料的供應波動導致價格波動。就企業自身而言,產能和運營能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但業內人士認為,糖已經成為剛需,被完全替代很難。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無糖產品,加之全球多地對糖的限制,無糖正在成為大勢所趨。
無糖股相關企業業績多增
報告期內,保齡寶實現營業總收入 13.83 億元,同比增長 9.6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9075.20 萬元,同比增長 40.6%。公司盈利躍上新臺階,實現和諧、健康長期可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
在2020年前,保齡寶并沒有如此好的業績。保齡寶于2009年上市,2013-2020年收入從9億元,增長至20億元,但凈利潤均在5000萬元以下,2020年最高僅為4986萬元。
但2021年收入暴增至近28億元,凈利潤超過了2億元。
這和其主力產品赤蘚糖醇的價格飆升有關。保齡寶相關負責人曾在互動平臺上表示,2021年,保齡寶有機赤蘚糖醇的價格曾突破過40元/KG。這就意味著赤蘚糖醇價格超過了40000元/噸。在2021年初,赤蘚糖醇的主流簽單價在15000元/噸左右。
根據沙利文研究數據,2019 年保齡寶在全球赤蘚糖醇市場產量份額為18%左右,具有明顯的行業領先優勢。水漲船高,保齡寶在2021年業績大漲也順理成章。
國內另一個甜味劑巨頭金禾實業業績也格外亮眼。據悉,金禾實業主營業務是精細化工產品和基礎化工產品的生產、研發和銷售,主要產品是甜味劑安賽蜜、三氯蔗糖等。
金禾實業發布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上半年預計實現凈利潤8.3億元-8.9億元,同比增長88.93%-102.59%;實現扣非凈利潤8.4億元-9.1億元,同比增長127.88%-146.87%。
對于業績增長,金禾實業稱源于擴產和提價。報告期內,年產8000噸三氯蔗糖項目處于滿產狀態,相較于上年同期,該產品產能、產量、銷量以及銷售價格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
其次,受大宗原料、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主要食品添加劑產品和大宗化學品生產成本不斷上漲,金禾實業適時對產品價格進行了不同幅度的調整,同時,過持續的生產技術、生產工藝的優化,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近幾年無糖風持續勁吹,從飲料吹向食品,所以市場對代糖需求增加,所以這些企業在平淡多年后實現業績的暴漲。
相關企業的業績均實現了增長。8月10日,功能性糖醇龍頭華康股份稱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5億元,同比增長29.92%,歸母凈利潤1.42億元,同比增長22.67%。天然甜味劑、茶葉提取物企業萊茵生物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6.42億元,同比增長41.7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3億元,同比增長123.62%。
企業都提到,國內外“減糖、無糖”需求持續增長,產銷持續高速增長,在市場擴大的同時,不斷增加產能,保證供給,所以實現了快速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認為,近年來,由于“健康中國”行動的推進,消費者減糖意識不斷提升,消費者選擇代糖產品越來越多,代糖產品的需求增大,食用糖它減少。另外,代糖或減少糖產品也越來越多,從飲料延伸至酸奶、甚至到一些零食、點心。
火爆的行業,帶來激烈競爭,也有被火熱“燒”到的企業。
2022年2月三元生物上市。日前發布的首份半年報顯示,三元實現營收4.57億元,同比下降41.89%,實現歸母凈利潤1.19億元,同比下降50.93%。
2021年賺的盆滿缽滿的三元生物,起點太高了,就容易摔著。對于營收下降的原因,三元生物在財報中解釋稱:主要系報告期內銷售價格及銷量下降所致。
代糖行業火爆,圈內外企業紛紛加碼,行業競爭激烈,最直觀的就是價格表現。數據顯示,近兩年赤蘚糖醇價格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2020年底,赤蘚糖醇的價格在1.5-2萬元/噸,但2021年二季度如前所述達到4萬元/噸大關。此后價格暴跌至當前1.3萬元/噸,部分廠家為了贏得訂單甚至將價格壓至1萬元/噸。
業內人士認為,競爭激烈時,受傷的多是產品結構相對單一,控風險能力弱的企業。據悉,三元生物是一家專業生產、銷售赤蘚糖醇的行業龍頭企業。2020年以來,憑借著0糖0卡概念飲品的興起,赤蘚糖醇價格飛漲,三元生物曾賺得“盆滿缽滿”。但是,對赤蘚糖醇產品的依賴性也使得三元生物的盈利能力受到牽制,一旦赤蘚糖醇市場有所變化,對于三元生物來說將形成巨大影響。
三元生物業績下滑也不足為奇。
就整個行業而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認為,就整個代糖工業未來的發展,人工甜味劑部分將被天然甜味劑取代,迭代升級的競爭也激烈。
糖相關企業業績遇到瓶頸
與無糖概念股截然相反的糖概念股表現就不理想了。其中糖業務比重越大,業績影響也就越大。
南寧糖業可謂首當其沖。
上半年,南寧糖業多項費用增加,其中管理費用1.2億元,增加26.97%、財務費用1.09億元,同比增加6.99%。由于子公司盈利增多,所得稅費用達1559.78萬元,同比增加77.47%。非糖子公司加大研發投入增加,導致研發投入556.65萬元,同比增加224.55%。
就產品而言,南寧糖業收入占比超7成的自產糖收入12.76億元,同比下滑3.71%。南寧糖業稱,食糖價格波動太大,會導致公司經營業績不穩定,如食糖價格持續低迷,將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
南寧糖業把原因歸于糖市場的周期波動稱,制糖行業作為資源加工型行業,食糖生產很容易發生周期性的供求失衡。我國食糖市場具有明顯的周期波動規律:價格上漲-生產擴張-過剩-生產收縮。
資料顯示,自1992年國家放開食糖市場后已經發生過數次周期性波動,產生嚴重的供求危機,經歷了數次價格大幅波動。
不過這個周期早已開始,2017年、2018年就已經連續虧損兩年。2021年第四季度南寧糖業單季虧損6385.17萬元,凈利潤同比下滑2928.23%。2022年一季度虧損5205.98萬元,同比下滑1080.9%,二季度虧損4145.66萬元,同比下滑17570.91%。
同樣來自華南的粵桂股份也受到糖業務的影響。該企業白糖業務約占五成,影響較小,但已顯現。2022年上半年,雖然整體業務司2022年1-6月實現營業收入17.06億元,同比增長13.8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59億元,同比增長278.32%,并且機制糖收入1.73億元,同比增加51.76%。
但占比超過40%的粵桂股份加工貿易糖收入6.84億元,成本也為6.84億元,毛利率為0。
這意味著加工貿易糖的相關收入難以覆蓋成本和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等費用的相加之和,該業務處在虧損狀態。
作為央企背景的中糧糖業,具有國際供應鏈優勢,近幾年收入規模保持了增長,從2018年超175億元的規模,增至2021年近252億元的規模。但凈利潤卻連續下滑,從2017年的7.4億元,下降至2021年的5.2億元。
中糧糖業披露2021收入增長的驅動力時稱,主要源于外延式增長。其中北海糖業“二步法”榨煉結合項目于2021年10月16日投產,各項運營指標達到設計水平,新增煉糖產能20 萬噸;唐山糖業精煉糖項目二期已開始建設,預計2023年達產,屆時將再增煉糖產能15萬噸。同時,煉糖運營再上新水平,產能利用率再創新高。煉糖業務延長了公司食糖產業鏈,平滑了大宗商品商情的周期性影響,奠定了公司的成長性和可持續性基礎。
如朱毅所言,白糖行業“內卷”嚴重,企業毛利率太低。
南寧糖業丟失的市場,或是被中糧糖業所蠶食。中糧糖業在財報中稱:“煉糖產業上取得顯著突破,已形成19 萬噸煉糖產能,穩居行業首位。”
就目前的情況看,朱毅認為,白糖仍是高頻剛需產品與原料,是人們寫進基因的熱愛,企業重要的是做好自己。
糖產業受消費需求影響較大,而影響更大的是國際市場。巴西是全球第一大食糖生產國。央視財經報道,今年5月,在國際油價飆升大背景下,近期巴西多家糖廠紛紛轉產乙醇。巴西粗糖的出口量已被取消了20萬-40萬噸。央視在報道中稱,巴西食糖產量約占全球的22%,巴西糖產量下滑之際,糖廠加大力度生產乙醇,可能導致全球食糖供應收緊,糖價上漲。
8月中旬,巴西農業部下屬國家商品供應公司Conab稱,由于甘蔗生長季節天氣條件不利。2022/23榨季年度甘蔗產量預計將比上一個周期下降1%。
糖產量減少,也符合了世界減糖的趨勢。新加坡政府頒布了新的法案:從2023年底開始,糖分和反式脂肪含量較高的飲料禁止進行廣告宣傳。
我國相關部門發布的《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三減”行動中在“減糖”的目標是,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量應當不超過25克。減糖已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