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食糖安全、發展地區經濟、促進脫貧地區農民持續穩定增收,2022/2023榨季繼續我州(云南省紅河州)實施糖料甘蔗良種良法技術推廣補貼惠民惠農利好政策,在個舊、蒙自、建水、石屏、紅河、元陽、綠春、金平8個縣市種蔗主產區開展甘蔗良種良法技術推廣補貼工作,有效穩定甘蔗種植面積,提升甘蔗生產質量和效益,推進蔗糖產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全州甘蔗種植面積23.02萬畝,產量85.35萬噸。
一、采取的措施
(一)領導重視,資金配套。認真落實中央、省糖料甘蔗良種良法技術推廣補貼政策,2020年7月,印發《紅河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紅河州2020/2022年糖料甘蔗良種良法技術推廣補貼實施方案的通知》(紅政辦發〔2020〕23號),到2022/2023榨季結束,全州爭取完成新植糖料甘蔗脫毒、健康種苗19.5萬畝以上,脫毒、健康種苗覆蓋率95%以上,實施甘蔗機械化深翻開溝12.53萬畝、機械化無人機統防統治1萬畝、機械化中耕培土5.94萬畝、機械化聯合收獲甘蔗0.3萬噸、機收甘蔗運輸0.3萬噸、蔗葉機械粉碎4.84萬畝。補貼資金要求州縣配套的10%,州級和縣市級承擔比例分為三檔:個舊市、蒙自市、建水縣承擔10%,州級不承擔;石屏縣承擔8%,州級承擔2%;紅河縣、元陽縣、綠春縣、金平縣承擔6%,州級承擔4%。補貼資金石屏縣州級承擔2%,紅河縣、元陽縣、綠春縣、金平縣州級承擔4%。并規定貧困戶的糖料甘蔗良種良法技術推廣補貼可從產業扶貧資金中安排。
(二)積極開展政策宣傳,扎實服務蔗農。一是加強補貼政策宣傳力度。縣鄉農技人員深入農戶,充分利用宣講、標語、培訓會等方式,對糖料甘蔗良種良法技術推廣補貼政策進行廣泛宣傳,讓農戶準確了解具體政策,有效提高了種蔗種植積極性。二是提前開展調查工作。通過進行種植面積、種植地塊、蔗種準備等種植意向調查,為做好服務打牢基礎。三是科學供種。根據蔗種示范推廣情況及種植主體對蔗種的品種、數量的需求狀況,組織糖企農務人員為種植主體提供優質蔗種。四是組織開展機械化作業。種植過程中,組織技術人員開展現場培訓,指導開展農機作業,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了種植戶收益。
(三)科學制定補貼發放方案,及時兌現補貼。蔗區鄉鎮認真組織農技人員、村委會、村民小組、糖企農務人員、農機作業人員、種植主體等,分類做好糖料甘蔗良種種植、農機作業的實地驗收、造冊、登記、公示、匯總工作。縣市農業農村局與財政部門根據補貼面積共同制訂《糖料甘蔗良種良法技術推廣補貼實施方案》和《糖料甘蔗良種良法技術推廣補貼發放方案》,報縣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及時進行了兌付,2021/2022年榨季全州推廣種植甘蔗脫毒健康種苗4.44萬畝;甘蔗機械化深翻開溝4.25萬畝;甘蔗無人機統防統治1.17萬畝;甘蔗機械化中耕培土0.01萬畝。全州累計兌付補貼資金1892.8萬元,全部通過“一卡(折)通”統一發放至農戶。截至2023年4月30日,2022/2023年榨季全州暫時完成推廣種植甘蔗脫毒健康種苗2.89萬畝、開展甘蔗機械化深翻開溝2.89萬畝,因榨季尚未結束,其他各項工作正在推進中。
二、存在問題和困難
(一)傳統蔗區競爭作物增多,甘蔗種植面積不斷下降。近年來,紅河州傳統蔗區的新興產業特別是經濟林果產業發展較快,甘蔗與其它作物比較效益不斷下降,蔗農種植積極性受挫,導致甘蔗種植逐年減少,尤其是彌勒、開遠、蒙自、元陽、金平等縣市面積不斷萎縮。
(二)蔗區基礎設施落后,制約農業機械化開展實施。一是蔗區道路等級低、路網不健全,受歷史、資金和地域環境影響,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還不到位,整體抵御風險能力弱。二是我州蔗區多處于山區、半山區,甘蔗坡地種植面積占80%以上,尤其是南部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縣市坡地種植現象較為突出,在糖料甘蔗良種良法技術推廣中機收、深翻、無人機統防等機械化作業難以開展實施。
(三)生產成本和人員素質制約甘蔗產業長足發展。近年來農村勞務輸出不斷擴大,農村青壯年勞力缺乏,甘蔗種植砍運需投入大量人力,特別是疫情發生后,用工荒現象突出,一邊是勞工成本劇增,一邊是原料甘蔗價格下滑、農資價格上漲,加之蔗農種植管理模式粗放,重耕輕養現象突出,甘蔗良種良法技術難以大面積推廣,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甘蔗產業長足發展。
三、意見建議
(一)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兩區劃定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蔗區水利化條件不斷完善。
(二)健全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建議將所種植的甘蔗面積全部納入農業保險范圍,做到全覆蓋,并提高保險賠付比。(紅河州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