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黑龍江省農墾總局:
為全力抓好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嚴防蟲害暴發成災,避免對糧食和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我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規定和國務院要求,組織制定了《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方案》。現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
農業農村部
2019年6月21日
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方案
今年1月,草地貪夜蛾從東南亞首次遷飛入侵我國云南,快速向江南、江淮地區擴散蔓延,并進一步向北方地區擴散,對我國糧食及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為有效防控草地貪夜蛾暴發危害,保障糧食及農業生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有關規定,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批示精神,按照國務院常務會部署要求,提高政治站位,迅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建立部門指導、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防控機制,堅持統防統治、群防群治、聯防聯控,全面監測、全力撲殺,標本兼治、務求實效,堅決遏制草地貪夜蛾暴發成災,贏得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主動權。
二、防控目標任務
按照嚴密監測、全面撲殺、分區施策、防治結合的要求,對害蟲適生區特別是玉米主產區,全面準確監測預警,及時有效防控處置,確保草地貪夜蛾不大規模遷飛危害,確保玉米不大面積連片成災,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根據目前掌握的草地貪夜蛾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劃分三大區域落實防控任務。
(一)周年繁殖區。位于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貴州、西藏等省(區)的熱帶和南亞熱帶氣候分布區。重點控制當地危害損失,減少遷出蟲源數量,實施周年監測發生動態,全力撲殺境外遷入蟲源,遏制當地孳生繁殖,減輕遷飛過渡區防控壓力。
(二)遷飛過渡區。位于福建、湖南、江西、湖北、江蘇、安徽、浙江、上海、重慶、四川、貴州、陜西等省(區、市)的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氣候分布區。重點減輕當地危害、壓低過境蟲源繁殖基數,4—10月份全面監測害蟲發生動態,誘殺成蟲,撲殺幼蟲,遏制遷出蟲口數量,減輕北方玉米主產區防控壓力。
(三)重點防范區。位于河南、山東、河北、山西、天津、北京、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陜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等省(區、市)的溫帶氣候區。重點保護玉米生產,降低危害損失率,5—9月份全面監測蟲情發生動態,誘殺遷入成蟲,主攻低齡幼蟲防治,將危害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監測與防控措施
(一)監測預警
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的要求,組織植保專業技術人員鑒定確認草地貪夜蛾蟲情,按照統一標準和方法開展聯合監測,全面掌握草地貪夜蛾發生發展動態,及時發布預報預警。
1.蟲情確認與報告。任何單位和個人一旦發現疑似草地貪夜蛾,應當及時向當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或所屬植保植檢機構報告。縣級以上植保機構接到報告后,應當及時調查核實或送檢,并做好記錄備查。對首次發生的縣或省份,應當報省級及以上植保植檢機構組織專家確認。蟲情確定后,應當及時上報,同時報送本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并納入重大病蟲監測內容。
2.蟲情調查監測。重點在西南華南邊境地區、遷飛擴散通道,以及玉米、甘蔗、高粱等易害作物種植區域,增設測報網點,加密布設監測工具,每日誘集調查草地貪夜蛾成蟲數量,觀測雌蛾卵巢發育進度,系統掌握成蟲發生動態。在玉米等作物生長期,定點定人,開展田間系統觀測,重點調查產卵量、幼蟲密度、發育齡期、被害株率。根據系統觀測結果,及時開展大田普查,確定防治區域及時間。同時密切關注該蟲在其他植物上的發生為害情況。
3.蟲情預測預報。根據蟲情監測結果,結合氣候、作物生長等因素綜合分析,及時預報成蟲盛發期、產卵盛期、3齡以下幼蟲發生盛期及發生程度,提出最佳防治時期和防治區域,通過病蟲情報、電視、廣播、網絡等渠道發布。發生程度重、面積大的要及時發出預警,并向毗鄰地區農業農村部門和植保機構通報。
(二)防治處置
按照“治早治小、全力撲殺”的要求,以保幼苗、保心葉、保產量為目標,因地制宜采取以下綜合防治措施。
1.誘殺成蟲。在成蟲發生高峰期,集中連片使用燈誘、性誘、食誘和迷向等措施,誘殺遷入成蟲、干擾交配繁殖、減少產卵數量,壓低發生基數,控制遷出蟲量。
2.撲殺幼蟲。抓住草地貪夜蛾1—3齡的最佳用藥窗口期,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對作物主要被害部位施藥。高密度發生區采取高效化學藥劑兼治蟲卵,快速撲殺幼蟲;低密度發生區采取生物制劑和天敵控害。連片發生區,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實施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控;分散或點狀發生區,組織農民實施帶藥偵查、點殺點治。
3.蟲源地治理。對草地貪夜蛾周年繁殖的蟲源地,因地制宜采取間作套種、輪作改種、調整播期等農業措施,種植驅避誘集植物,改造害蟲適生環境,保護利用自然天敵和生物多樣性,增強自然控制能力,逐步實現草地貪夜蛾可持續治理。
4.科學用藥。各地農業農村部門根據草地貪夜蛾防治需要,按照農業農村部推薦用藥目錄,結合實際指導農民科學選藥、輪換用藥、交替用藥,延緩抗藥性產生。開展抗藥性監測,及時更換抗性高、防效差的藥劑。嚴格按照農藥安全使用間隔期,既要有效控制草地貪夜蛾危害,更要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體系建設
按照落實好草地貪夜蛾監測預警、防控指導和應急處置等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四個體系。
1.完善監測預警體系。按照全面監測、準確預報的要求,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病蟲監測網絡體系。各地要增設蟲情測報網點,配備監測工具、信息傳輸設備和蟲情調查交通工具。根據蟲情調查工作需要,配齊配足植保專業人員,確保蟲情調查全面開展,摸清發生動態,為預測預報提供基礎數據。
2.完善應急防治體系。按照提升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控能力的要求,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防控指揮調度機制。在西南華南邊境地區、江南江淮重點遷飛通道和北方重點防范區,組建培育應急防治服務組織,配備高效施藥器械和安全防護用品。抓住關鍵防治時期大力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對發生毗鄰地區,強化區域協作聯防,提高整體防控效果。
3.完善技術支撐體系。組建國家級和省級草地貪夜蛾監測防控專家指導組。對草地貪夜蛾發生規律、遷飛路徑、監測防治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研究。關鍵時期深入一線,開展巡回指導和技術培訓。確保發生草地貪夜蛾的每個省(區、市)有一批指導專家,每個縣(市、區)有一批技術骨干,每個村、每個專業防治組織有一名技術明白人。
4.完善物資保障體系。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根據草地貪夜蛾防控的實際需要,指導農藥、藥械生產經營企業做好對路農藥和器械的生產儲備,確保市場供應充足、價格穩定。加大農藥市場監督抽查力度,堅決打擊假冒偽劣農藥坑農害農,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藥。要多渠道爭取財政資金支持,落實草地貪夜蛾防控補助政策措施,根據應急防控工作需要,創新方式、簡化手續,及時采購物資、購買服務,確保監測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四、工作要求
防治草地貪夜蛾是一項系統性的防災減災工作,技術要求高、涉及面廣,時間緊、任務重,必須采取上下聯動、多部門協作配合。為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落地,需要切實強化以下工作力度。
(一)強化指揮協調。農業農村部成立草地貪夜蛾防控指揮部,由部領導任指揮長,統一指揮調度全國防控工作,組織研究提出防控措施,督導各地落實防控任務和要求。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種植業管理司,承擔日常工作。各地要相應成立防控指揮協調機構,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轄區內防控工作。
(二)強化屬地責任。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要求,應對外來突發重大生物災害,建立“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應急防控機制,將草地貪夜蛾防控納入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考核內容,省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防控工作負總責,省級政府建立健全分管領導牽頭負責的組織領導機制和部門協調的投入保障機制,抓好目標確定、組織動員、統籌資源、監測防治、督導檢查等工作。縣級政府承擔防控主體責任,統籌協調當地人力物力,強化植保隊伍建設,組織動員各鄉鎮和社會力量做好防控工作。
(三)強化聯防協作。應對跨區域、遷飛性害蟲,必須構建上下聯動、部門協作、區域聯防的聯防聯控機制。農業系統內部,上下協調行動,加強信息互聯互通,及時通報蟲情,實現信息共享。部門之間,密切協作,統籌協調防控設施建設、資金安排和人員調配。毗鄰地區,開展聯合監測、聯防聯控,防止漏查漏治。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與草地貪夜蛾發生的周邊國家開展信息交換、技術交流和防控協作。
(四)強化信息調度。各級植保植檢機構和監測站點明確專人負責,按照信息報送制度,通過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平臺及時準確填報蟲情,確保信息暢通、實時共享。首次發現當日報告,在查見并核實后立即填報,重點填報發現時間、蟲齡蟲態、發生面積和被害作物等。發生防治信息一周兩報,每周一、周四中午前完成填報,填報新增發生、防治面積,以及培訓人員、資金投入等,并實時報送防治進展,通報重大活動及存在問題。
(五)強化督導檢查。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強化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的督查指導,適時組派有專家參加的督導檢查組,赴各地督促檢查監測防控措施落實和救災資金到位等情況,評估防治效果,總結防治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對監測防控措施不到位、工作不力,造成嚴重損失的,嚴肅追責問責。
(六)強化宣傳普及。組織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媒體,客觀報道發生危害情況,及時宣傳各地草地貪夜蛾防控經驗和做法。組織專家開展科普講座,編印識別掛圖和防治手冊,下發到發生區域鄉村和農藥經營門店,讓基層干部群眾了解害蟲的發生危害習性、防治基本知識,增強可防可控信心。正確引導輿論,消除社會恐慌。
附件:1.草地貪夜蛾測報調查規范(試行)
2.草地貪夜蛾防治技術要求
3.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治用藥推薦名單
附件1:草地貪夜蛾測報調查規范(試行)
1.范圍
本規范適用于草地貪夜蛾成蟲誘測,雌蛾卵巢解剖,卵、幼蟲、蛹和田間作物受害情況調查,以及發生期和發生為害預測。
2.成蟲誘測
利用燈具和性誘劑在適宜草地貪夜蛾成蟲發生場所進行誘測。
2.1高空測報燈
高空測報燈為1000W金屬鹵化物燈,能夠實現控溫殺蟲、烘干、雨天不斷電、按時段自動開關燈等一體化功能,誘到活蟲后處理滅殺、翅膀鱗片完整,翅征易于辨別。高空測報燈可設在樓頂、高臺等相對開闊處,或安裝在病蟲觀測場內,要求其周邊無高大建筑物遮擋和強光源干擾。在觀測期內逐日記載誘集的雌蛾、雄蛾數量,結果記入表1。單日誘蟲量出現突增至突減之間的日期,記為發生高峰期(或稱盛發期)。長江以南地區全年開燈監測,長江以北地區4—10月開燈監測。
2.2測報燈
選用黑光燈為光源的測報燈進行常規監測。在玉米等主要寄主作物田,設置1臺測報燈,燈管與地面距離為1.5米。安置地點要求周圍100米范圍內無高大建筑遮擋、且遠離大功率照明光源,避免環境因素降低燈具誘蛾效果。燈管每年更換一次。在觀測期內逐日記載誘集的雌蛾、雄蛾數量,結果記入表1。長江以南地區全年開燈監測,長江以北地區4—10月開燈監測。
表1 草地貪夜蛾成蟲燈誘記載表
日期
(月/日) |
作物種類和生育期 | 高空測報燈 | 測報燈 | 備注天
氣要素 |
||||
雌蛾(頭) | 雄蛾(頭) | 合計(頭) | 雌蛾(頭) | 雄蛾(頭) | 合計(頭) | |||
2.3性誘劑
在玉米等寄主作物生長期開展監測。設置罐式、桶形或新型干式誘捕器,誘芯置于誘捕器內,誘芯每隔30天更換一次。每塊田放置3個誘捕器。苗期玉米等低矮作物田,3個誘捕器呈正三角形放置,相距至少50米,每個誘捕器與田邊距離不少于5米,誘捕器距地面1米左右或高于植株冠層20厘米。成株期玉米等高稈作物田,最好選田埂走向與當地季風風向垂直的田塊,誘捕器放置于田邊方便操作的田埂上,與田邊相距1米左右,誘捕器呈直線排列、間距至少50米。每天上午檢查記載誘到的蛾量,結果記入表2。
表2 草地貪夜蛾成蟲性誘記載表
日期 | 作物種類和生育期 | 誘捕器1 | 誘捕器2 | 誘捕器3 | 平均誘蟲(頭/臺) | 備注天氣要素 |
數量(頭) | 數量(頭) | 數量(頭) | ||||
2.4雌蛾卵巢解剖
在成蟲盛發期,從高空測報燈和測報燈分別取雌蛾20頭,解剖檢查卵巢發育級別和交配情況,結果記入表3。如果卵巢發育級別較低(1—2級),說明此批種群有遷飛外地的可能,需繼續監測;如級別較高(3級以上),成蟲將宿留在當地繁殖后代,應由此作出當代幼蟲發生為害的預報。
表3 草地貪夜蛾雌蛾卵巢發育情況記載表
日期 | 雌蛾
來源 |
檢查
蟲數 |
雌蛾卵巢發育級別 | 交配率(%) | 備注天
氣要素 |
||||
1級 | 2級 | 3級 | 4級 | 5級 | |||||
頭 | |||||||||
3.田間調查
3.1卵調查
當燈具或性誘誘到一定數量的成蟲(始盛期)、雌蛾卵巢發育級別較高時,開始田間查卵,3天調查1次,成蟲盛末期結束。采用五點取樣,玉米抽雄前采用“W”型取樣,抽雄后“梯子型”取樣(見圖1),每點取10株,每點間隔距離視田塊大小而定。主要調查植株基部葉片正面、背面和葉基部與莖連接處的莖稈,成蟲種群數量較大時,卵也會產在植株的高處或附近的其他植被上,應注意調查。記載調查株數、卵塊數和每塊卵粒數,結果記入表4。
表4 草地貪夜蛾查卵情況記載表
日期 | 作物種類和生育期 | 調查株數 | 卵塊數(塊) | 估算單塊卵粒數(粒) | 產卵部位 | 備注 | ||
最多 | 最少 | 平均 | ||||||
3.2受害株調查
苗期至灌漿期的玉米均可受害,也要注意觀察甘蔗、高粱、谷子、花生、大豆、棉花及各種蔬菜等作物發生情況。田間受害株呈聚集分布,發現1株受害,其周圍可見數量不等的受害株。受害部位依生育期不同而變化,應觀察記載葉片、心葉、莖稈、雄穗、花絲、雌穗等部位受害情況,苗期注意調查枯心苗引起的死苗。3天調查1次,結果記入表5。
表5 草地貪夜蛾為害情況記載表
日期 | 作物
種類 |
生育期 | 調查
株數 |
被害
株數 |
被害
部位 |
死苗株數 | 被害
株率 |
死苗
株率 |
雌穗
被害率 |
|
3.3幼蟲和天敵調查
與受害株調查同時進行。觀察為害狀后,再調查葉片正反面、心葉、葉鞘、莖稈、未抽出雄穗苞、花絲、果穗等部位的幼蟲數量、分辨齡期(分齡方法見表6),同時注意觀察天敵發生情況,結果記入表7。
表6 草地貪夜蛾1-6齡幼蟲平均頭寬和體長
齡期 | 1 | 2 | 3 | 4 | 5 | 6 |
頭寬(mm) | 0.35 | 0.45 | 0.75 | 1.3 | 2.0 | 2.6 |
體長(mm) | 1.7 | 3.5 | 6.4 | 10.0 | 17.2 | 34.2 |
表7 草地貪夜蛾幼蟲和天敵情況記載表
日期 | 作物種類和生育期 | 調查株數 | 各齡幼蟲數(頭) | 百株
蟲量(頭) |
天敵 | 備注 | ||||||
1-2齡 | 3齡 | 4齡 | 5齡 | 6齡 | 合計 | 種類 | 數量 | |||||
3.4蛹調查
當地幼蟲進入老熟期7天后調查1次。田間五點取樣,方法同卵和幼蟲,每點查單行1米長。草地貪夜蛾老熟幼蟲通常落到地上淺層(深度為2—8厘米)的土壤做一個蛹室,形成土沙粒包裹的繭,也可在為害寄主植物如玉米雌穗上化蛹。如果土壤太硬,幼蟲會在土表利用枝葉碎片等物質結成絲繭,也可在為害寄主植物如玉米雌穗上化蛹,要注意調查。
4.預測預報
4.1發生期預測預報
依據當地調查蟲態、發育歷期和溫度情況,估算發育進度,作出幼蟲發生期預報。卵期夏季一般2—3天;幼蟲12—30天,25℃條件下13.7天(見表8);蛹期夏季8—9天,春秋季12—14天,冬季20—30天;成蟲7—21天,平均約10天,多為2—3周。
表8 草地貪夜蛾幼蟲25℃發育歷期
齡期 | 1 | 2 | 3 | 4 | 5 | 6 | 合計 |
歷期(天) | 3.3 | 1.7 | 1.5 | 1.5 | 2.0 | 3.7 | 13.7 |
4.2發生程度預測預報
依據當地成蟲誘測和卵調查數量,結合作物生育期和種植分布情況,作出幼蟲發生區域、發生面積和發生程度預報。
附件2:草地貪夜蛾防治技術要求
為規范防治行為,提高防治效果,有效控制草地貪夜蛾暴發成災,制定防治技術要求如下。
一、防治目標
防治總體目標是,確保草地貪夜蛾不大規模遷飛危害,確保玉米不大面積連片成災,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高密度發生區防治處置率達到100%,全力撲殺境外遷入蟲源,遏制當地孳生繁殖,全力撲殺幼蟲。低密度發生區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綜合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總體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
二、防治策略
按照分區施策、綜合防治、標本兼治的要求,科學制定防控策略。西南華南周年繁殖區,采取主攻冬春蟲源、遏制夏秋擴繁、全程控制基數策略,周年監測發生動態,通過化學生物生態有機結合,實現標本兼治。江南江淮遷飛過渡區,采取主攻春夏遷入成蟲、撲殺繁殖幼蟲、壓低遷出蟲量的策略,4—10月份全面監測發生動態,落實理化誘控、生物防治、藥劑處置等綜合措施,實現控蟲控害。黃淮海及北方重點防范區,主攻夏秋季,采取預防為主、應急處置相結合的防控策略,5—9月份全面監測發生動態,全力撲殺田間幼蟲,最大限度降低蟲害損失。
三、防治措施
(一)監測預警
在云南、廣西等西南省(區)設立重點監測點,結合高空測報燈和黑光燈監測成蟲遷飛數量和動態。在華南、江南、長江中下游、黃淮海、東北地區開展燈誘、性誘監測成蟲發生情況。玉米生長季開展大田普查,確保早發現、早控制。
(二)防治指標
周年繁殖區和遷飛過渡區實施化學防治指標:玉米苗期(7葉以下)至小喇叭口期(7—11葉)被害株率5%;大喇叭口期(12葉)以后10%;未達標區點殺點治。
重點防范區實施化學防治指標:玉米苗期(7葉以下)被害株率5%;玉米小喇叭期(7—11葉)被害株率10%;玉米大喇叭期(12葉)以后被害株率15%。
(三)技術措施
1.生態調控及天敵保護利用。有條件的地區可與非禾本科作物間作套種,保護農田自然環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對周年繁殖蟲源地,因地制宜采取間作、套作、輪作,調整播期等農業措施,種植驅避誘集植物,改造害蟲適生環境,保護利用自然天敵和生物多樣性,增強自然控制能力。
2.成蟲期誘殺。在草地貪夜蛾發生蟲源地、重要遷飛通道的成蟲高峰期,集中連片布設高空殺蟲燈、黑光燈等誘殺設備,阻殺遷入遷出成蟲,減少田間產卵量。
3.幼蟲期防治。抓住草地貪夜蛾1—3齡幼蟲防治的最佳窗口期,在清晨或者傍晚,對達標防治田塊實施噴藥防治,藥劑噴灑要突出玉米心葉、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生物防治:在草地貪夜蛾產卵盛期至孵化初期,選擇噴施白僵菌、綠僵菌、蘇云金桿菌等微生物制劑,選擇釋放姬蜂、繭蜂、蠋蝽、小花蝽等害蟲天敵。
應急防治:在重點防范區和突發區,以保護玉米為重點,統一組織、統一行動、統一時間、統一防治,動員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民群眾,迅速采取應急化學防治,快速撲殺高密度幼蟲,及時控制草地貪夜蛾危害。在蟲情集中連片發生區,組織植保專業化服務隊伍,開展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對零星發生區,組織農民帶藥偵查、點殺點治。在毗鄰地區,要協同防治、步調一致,開展聯合監測、聯防聯控,防止漏查漏治,做到區域間一盤棋。
- 科學用藥。草地貪夜蛾發生時間長、繁殖代數多、蟲齡不整齊,特別是高齡幼蟲隱蔽鉆蛀危害難以防治,加強科學用藥指導,注重交替用藥、輪換用藥,協調使用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治效果。同時,按照安全間隔期施藥,注意保護利用天敵,有效控制草地貪夜蛾危害,保護施藥者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嚴格經濟安全有效生態環保的原則,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綜合防治,及時總結階段性的防治成果和經驗,評估防治效果及挽回損失,不斷提高防控草地貪夜蛾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定期統計本省草地貪夜蛾防治情況和人力物力投入情況,填寫表1、表2,按季度報送農業農村部。
表1 草地貪夜蛾防治情況統計表
防治作物 | 發生面積 | 防治面積 | 化學防
治面積 |
生物防
治面積 |
理化誘
控面積 |
生態調
控面積 |
玉米 | ||||||
甘蔗 | ||||||
高粱 | ||||||
…… | ||||||
合計 |
表2 草地貪夜蛾防治人力物力投入情況統計表
防治
地區 |
投入財政資金(萬元) | 培訓技術人員(人次) | 培訓農民(人次) | 農藥用量(噸) | 大中型機械投入
(臺套) |
專業服務組織(個) | 誘殺設備(臺套) |
…… | |||||||
合計 |
附件3: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治用藥推薦名單
單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四氯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虱螨脲、蟲螨腈、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蘇云金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穩桿菌、草地貪夜蛾性引誘劑
復配制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氟鈴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蟲螨腈、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虱螨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蟲酰肼、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除蟲脲·高效氯氟氰菊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