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6日,今年云南旱情已致211萬畝農作物受災,也將會對云南甘蔗生產造成影響。
長期以來,云南蔗區干旱少雨,冬春干旱在云南蔗區已成常態化災害,曾經遭遇2009年-2013年四年大旱,嚴重影響了蔗糖產業的發展,每年都給全省蔗糖產業造成了不同經濟損失,相關數據可在云南糖網查閱。
此前幾年以來,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把科技抗旱作為一項緊迫任務,2013年就提出了全省《甘蔗抗旱技術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及時向全省蔗糖生產管理部門、制糖企業和相關部門進行了發放。
2013版《甘蔗抗旱技術指導意見》對云南蔗區多年來干旱進行了科學分析,明確指出,冬春干旱在云南蔗區已成常態化災害,冬春季節造成的干旱,涉及甘蔗收獲、甘蔗種植兩個關鍵環節,嚴重旱災,甘蔗產業首當其沖,不僅影響當年甘蔗產量、產業效益,更影響第二年甘蔗的種植發展,對次年甘蔗產業又帶來新的危害。《意見》強調,要重視打造抗旱生產體系,一是從技術上應大力推廣應用抗旱型早熟品種云蔗03-194,抗旱型中熟品種云蔗03-258、抗旱型晚熟品種粵糖86-368、德蔗03-83等,形成一套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的抗旱品種新格局;二是從工程上打造抗旱蔗區,大興旱坡地改臺地工程,對中低產蔗區進行改造,采取修筑梯地,降低坡度,溝路配套,變“三跑”為“三保”,控制水土流失,爭取做到一平、二深、三肥、四埂牢、五有溝、六有路,形成抗旱豐產蔗園。《意見》要求,積極改革甘蔗種植制度,大力發展秋植和早冬植;同時圍繞節水抗旱,堅決實行“三改”:一改甘蔗種前土地翻犁為夏秋翻犁;二改傳統的淺耕淺種為深溝板土深種;三改傳統的開溝、種植、覆膜三脫節為開溝、種植、覆膜一氣呵成,千方百計利用和保持水分,實現旱作甘蔗豐產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