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日報記者 李新雄 通訊員 吳 雁
“跟甘蔗‘親密’接觸了大半輩子,在我看來蔗種培育就像是養育孩子,有苦也有樂,我很喜歡這一浪漫詩意的說法——把甘蔗事業比喻為甜蜜的事業,感覺自己做的是釀造甜蜜的工作,很有意義。”廣西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高級農藝師盧文祥說起自己的工作一臉的滿足感。
廣西是蔗糖業大省,一直以60%左右的份額占據全國的大半壁江山,而柳州、柳城和桂中一帶,是我區蔗糖的主產區。這一帶被大面積栽種的甘蔗品種“桂柳05136”,正是盧文祥的研發成果。
作為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柳城綜合試驗站站長,農業農村部糖料專家指導組成員,盧文祥長期從事甘蔗雜交育種工作,初步建立了“桂柳系列”甘蔗新品種體系。選育的蔗種得到廣大企業和蔗農的認可和接受,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盧文祥與甘蔗事業結緣,始于1991年。那一年,他調入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
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在盧文祥接任主任之前,一直以引進推廣甘蔗品種為主,其主持引進推廣的新臺糖22號一度成為廣西糖料蔗種植業的主力品種。盧文祥接任主任后,下決心要把重心轉向甘蔗品種的自主培育。2003年,轉型正式啟動。次年,確立培育適宜桂中蔗區的甘蔗品種的育種目標,以項目的形式獲柳州市科技攻關立項。
2014年,糖料蔗雜交品種“桂柳05136”育成。2017年,該品種獲柳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8年當年推廣面積200多萬畝,以12.9%的覆蓋率傲居全國首位。
辛勞十余載終有所成。這其中的艱辛付出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培育的甘蔗品種有自己的一套命名體系:培育中以“柳城”開頭,育成后以“桂柳”開頭,后面標記上培育的年份和選種次序號。如“桂柳05136”,就是2005年培育的第136號苗種。
“桂柳05136”于2014年育成,歷時9年。以我們看到的這個“136”次序號推算,2005年培育的苗種,至少有135個被殘酷淘汰。
蔗糖業是一個浪漫的甜蜜事業,然而培育甘蔗品種卻是個地地道道的清苦活。甘蔗有一個復雜而不穩定的基因體系,其染色體少的有40多對,多的高達200多對,每種不同的配對都會得到一個性狀完全不同的品種。要命的是,甘蔗種植對品種性狀的要求也很復雜嚴苛,株高、根莖大小、生長周期、抗旱抗霜抗蟲性能、糖分高低,甚至是細微到莖節須毛這樣的問題,都會影響到種植存活生長能力、產量和質量。這就意味著成功選育一個新品種需要反復試驗,不斷試錯,經年累月的觀察,漫長而煎熬的等待周期。
盧文祥介紹,培育一個甘蔗品種,最少8年,多的十幾年。每一年,中心的每個工作人員要照顧4萬多株甘蔗,觀察10萬多株育種材料。不僅要做科學研究,還要像農民一樣下地干活。
既然如此清苦,為何執意要自主培育?“跟甘蔗處久了有感情吶……”盧文祥笑著說。這種“處”出來的感情,成為他熬過種種清苦的良藥。
轉移到實際工作上,這個感情就會轉變成一種耐心,一種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有時候,這種情感也會化身為一種感受,一種悟性。“感受和悟性很重要,有時候相對于數據,我更愿意用眼睛看,用嘴巴嘗,用手觸摸……”多年專注甘蔗育種的盧文祥摸索練就了一套絕活。
組培選種他不用秤,用肉眼看,一看一個準;測甘蔗糖分不用儀器,用嘴巴品嘗說的數字,和儀器測量的數據比對過,基本不差。一雙眼,一張嘴,因為長年與甘蔗的“親密接觸”,他的身體機能仿佛和甘蔗建立了某種神秘的認知聯系。
蔗種組培有一道工序,取生長點。大部分培植的泥土都有病毒且會附染在蔗根上,生長點是蔗根生長較快的部位,因為長得快病毒未來得及附染,取生長點就是取出這一截未被病毒附染的部位,只有0.2毫米長,用刮胡刀的刀片切,0.2毫米不能有一點誤差。說起這個,盧文祥甚是得意:“現在年紀大了,眼力和手勁肯定沒年輕的時候好了,兩刀下去,還是0.2毫米一點不差。”
就是靠著這份感情、韌性和悟性,從業近30年,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除了“桂柳05136”,在他主持下還育成有“桂柳1號”“桂柳2號”“桂柳07500”三個新良種;更有一系列以“柳城”開頭命名的優良品種在培育中,07/150、09/15、12/09等。
長年以來,他沒有節假、雙休日的概念,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甘蔗苗身上,包括原本要給家人的時間。“培育一個甘蔗品種,就像養一個孩子。”盧文祥感慨道。
盧文祥還有兩年就要退休了。他已經從柳城縣甘蔗研究中心主任的位子上退了下來,潛心做研發、搞培育,也經常奔走各地,通過一些講座或培訓,傳授自己的知識與經驗。
在柳城、柳州及更大的桂中產蔗區,“培育-種植-制糖”的產業鏈已經形成。被大面積栽種的“桂柳05136”具體種植面積沒有測量過,盧文祥估算,柳城覆蓋率90%以上,整個柳州也有70%-80%。
然而他并沒有為此感到驕傲,反而感受到責任和壓力。“推廣得越多,責任和壓力越大,怕出問題,對不起蔗農……”這是出于對蔗農切身利益的設想而產生的憂慮,“農民很辛苦,很不容易,我們搞甘蔗研究的一定要對農民負責。”
除了甘蔗品種培育,在甘蔗種植生產技術方面,盧文祥同樣造詣頗高。他手頭有三個專利發明:甘蔗處理機、甘蔗收割系統和除草紙。“長年在甘蔗地里跟農民一起勞作得到了靈感,這些發明創造可以減輕蔗農的體力勞動,我感到很欣慰。”盧文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