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22日,《廣西日報》刊發甘蔗氣象服務通訊《氣象有了智慧 甜蜜事業更甜》,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食糖是國家重要戰略物資,也是世界重要貿易商品。廣西是我國糖料蔗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蔗糖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二,對于國家食糖安全有重要影響。
為了保障蔗區人民的“甜日子”,自治區氣象局精準發力,以智慧氣象服務為抓手,加強科技支撐,助力“甜蜜事業”釀造甜蜜生活。
A 主動服務 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自2014年起,廣西自治區氣象局就與國家氣象中心共同開展世界甘蔗主要出口國以及全國蔗糖產量預報,系列研究成果及應用服務為國家制定食糖價格和進口配額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自治區氣象局局長鐘國平說。
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自治區氣象部門上報多份預報材料,預測蔗糖第一出口國巴西和食糖消費大國印度的糖料蔗將因干旱連年減產。果不其然,世界食糖供給由過剩轉為不足,食糖價格自2015年起不斷回升。
氣象部門的準確預報為確定甘蔗收購價格等提供了關鍵參考。2016年,我國確定了甘蔗收購價從原來的400元/噸上漲為440元/噸,直到2017年的550元/噸,蔗農和蔗糖產業由虧損轉為增收。
2017年,自治區氣象局與糖業部門聯合牽頭成立的甘蔗氣象服務中心,入選中國氣象局和農業農村部共同認定的首批全國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該中心充分發揮氣象部門在氣候資源趨利避害、精準精細化農用氣象預報、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作物長勢和產量預測等方面的優勢,推出集約高效的區域蔗糖氣象服務,產品覆蓋國內4個主產省(區)及國外4個主要國家,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近年來,廣西將甘蔗氣象研究和成果轉化應用擴展到了全國乃至全球。“我們通過研究甘蔗主產國蔗糖產量預報關鍵技術,揭示干旱是影響巴西、印度和泰國產量的主導因子,發布國標《甘蔗干旱災害等級》。”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匡昭敏說,這不僅為國家提供決策依據,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了參考。
在中國-東盟氣象論壇和東盟國家氣象培訓班上,甘蔗智慧氣象服務及相關研究吸引了眾多國外專家學者,甘蔗氣象服務逐漸走向國際。
B 節本增效 為產業發展添動力
在扶綏縣,蔗農打開甘蔗氣象服務中心研發的智能精準監控平臺或甘蔗智慧氣象App,即可根據“土壤墑情實時監測+未來天氣預報+長勢+地塊”等多維集成信息,實現甘蔗水肥一體化智能精準管理,形成“氣象監測預報信息+規模化生產管理+生產信息反饋互動”的服務鏈。
“用戶根據手機App的提示,就能判別是否需要灌溉,一鍵實現智能啟動與關停水肥管理設施等操作。”扶綏縣氣象局局長王達說。
近年來,我區氣象部門圍繞甘蔗智能化、精準化的生產管理需求,與龍頭企業和農業園區合作建立“氣象部門+行業龍頭企業+基地(園區)”的甘蔗智能精準服務示范區,利用甘蔗農業氣象自動觀測數據及服務大數據庫,結合甘蔗長勢與病蟲、災害評估等遙感解譯信息和土壤性狀等,構建了基于“互聯網+”的甘蔗智慧氣象服務系統,創新性開展甘蔗生長全過程的智能、精準、分眾、融合式服務。
從傳統服務模式向智能精準服務模式的轉變,有效推動了甘蔗產業節本增效。與傳統灌溉模式相比,示范區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節水50%以上,降低人力成本80%。
今年示范區的測產驗收結果顯示,糖料蔗單產達8.5噸/畝,糖分比當地同期同類品種高出0.5個百分點。“每萬畝甘蔗可節約成本約270萬元,增效約2020萬元。”王達說。
我區將把甘蔗智慧氣象服務系統與廣西糖業地理信息以及生產管理指揮大數據系統對接,覆蓋全區500萬畝“雙高”糖料蔗基地。
C 減災扶貧 蔗農過上甜蜜日子
我區糖料蔗種植地多處于邊境地區和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對蔗糖產業依賴度高。
近年來,自治區氣象局打好氣象牌,構建起“氣象防災減災+扶貧”“產業氣象服務+扶貧”“氣候資源利用+扶貧”的三融合氣象精準扶貧模式。
在扶綏縣“甜蜜之光”示范基地,甘蔗氣象服務團隊長期開展觀測、研究,并提供甘蔗生長、糖分預報和節水滴灌等精細化氣象服務。氣象科技的引入每年可為每個貧困戶增收1萬到3萬元。
2017年11月,甘蔗氣象服務中心預測全國大部甘蔗產區受日較差偏小的影響,糖分偏低,建議推遲開榨期。通常甘蔗開榨時間為11月中旬。這一年,廣西大多數糖廠推遲到12月上旬開榨,縮短了榨季,提高了產糖率。
2018年9月,臺風“山竹”登陸前后,自治區氣象局將各類預警服務產品通過不同示范區、種植區及糖廠的微信群廣泛傳播,直達用戶手中,讓蔗農早知道早防御控災損。
去冬今春,廣西天色始終陰沉,低溫雨雪霜(冰)凍、陰雨寡照天氣輪番登場。自治區氣象部門除了為政府提供決策服務外,還結合天氣預報為種植大戶等提供了20多次的直通式服務,為降低糖分損失、科學調度甘蔗砍收、搶種春植蔗等提供了指導和服務。
據了解,由于降水年際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崇左市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發生。氣象部門為此在扶綏甘蔗氣象服務基地等地建成8個人影標準化作業點,在甘蔗種植和生長關鍵期,結合全市范圍內的51個流動人工增雨作業點實施作業,保障甘蔗生長用水。近5年來,該市共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作業380多次,增雨受益面積約0.5萬平方公里。
實踐證明,適時實施人工增雨能提高甘蔗產量及糖分含量,糖企在人工增雨經濟效益方面的投入產出比達到1∶200以上。“在開展人工增雨作業之前,我們的甘蔗產量普遍在4噸/畝,如今能達到7噸/畝,效益相當可觀。”廣西康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房超對此贊不絕口。(文/周映 崔國輝 黃姿娜 曾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