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國農技推廣網3月6日的統計數據顯示,草地貪夜蛾在云南、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四川、貴州7省(區)176個縣玉米田查見幼蟲,累計發生面積76萬畝,比2周前增加33個縣和11.2萬畝,目前在田發生面積55.5萬畝。廣西局部甘蔗田零星見蟲,當前小麥田未查見幼蟲危害。
在云南、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四川、貴州、江西8省(區)228個縣見成蟲,云南近期邊境站點出現蟲量突增現象。
記者向文山市農業農村局植保植檢站了解到,目前新平、臥龍、喜古等鄉鎮(街道)已經發現草地貪夜蛾的蹤跡,主要危害冬玉米,發生面積350畝,防治460畝,玉米有蟲株率10—30%,蟲口密度每百株7—20頭。
草地貪夜蛾源發于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2019年首次入侵中國,西南和華南地區見蟲面積約1600萬畝。經過全力防控,危害區域控制在云南、廣西等局部地區,實際危害面積約240萬畝,蟲害地區產量損失控制在5%以內。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統計,2019年1月,草地貪夜蛾入侵云南后,對玉米、甘蔗等生產構成嚴重威脅。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省累計發生面積997.19萬畝。通過全力防控,將危害損失控制在8%的國家要求線以內,未發生大面積危害。
近日,中國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稱,專家分析認為,草地貪夜蛾在中國西南華南適宜生存,目前在這些地區已經定殖了,它成為了又一個“北遷南回,周年循環”的重大遷飛性害蟲。據監測,2020年草地貪夜蛾蟲源基數大,北遷的時間要提早,預計是一個重發生的態勢。
對此,云南省組織16個州(市)農業農村部門設立監測點3500個,布置3萬余套性誘設備,安裝高空測報燈26臺;組織沿邊境8州(市)開展監測排查,組織人員收集編制技術資料;建立了一周兩報的蟲情調查報送制度。
此外,組織云南農業大學、云南省農科院與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協作攻關,篩選出了38種農藥配方、防治方法以及一批性誘劑、殺蟲燈產品及綜合防控技術,推廣農民因地制宜科學應用。
據了解,2019年1月,草地貪夜蛾首次遷飛入侵云南省江城縣,3月底便迅速擴散到全省7個州(市)30個縣。截至2019年6月13日,已有16州(市)125個縣確認因此受災,被危害作物有玉米、甘蔗、高粱、生姜,文山市累計發生面積24.15萬畝,防治面積26.465萬畝次,防治后挽回損失 270.5萬公斤。云南省累計發生面積129.135萬畝次,防治面積近172.89萬畝次。整個中國見蟲面積超1500萬畝。
草地貪夜蛾是啥“幺蛾子”?
草地貪夜蛾,是鱗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屬的一種昆蟲,原產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2016年1月在非洲首次被發現,2年時間內遍及非洲44個國家和地區,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2018年8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全球預警。
草地貪夜蛾具有寄主廣泛性、擴散速度快、波及危害范圍廣、繁殖能力強等特點。具體來說,它有以下特點:
能吃:草地夜蛾是雜食性害蟲,寄主植物廣泛,但明顯嗜好禾本科。最常危害雜草、玉米、水稻、高粱、甘蔗;也危害棉花、十字花科、葫蘆科、花生、苜蓿、洋蔥、菜豆屬、甘薯、番茄及其他茄科植物(茄皮紫、煙草、辣椒屬)、多種觀賞植物(菊科、康乃馨、天竺葵屬)等高達80余種植物。
能生:草地貪夜蛾繁殖能力強,一只母蛾子一生可產卵900-1000粒,最高可產2000粒卵。而且它的生長周期特別短,每個卵只要2-3周的時間又長大生娃了。
能飛:遷飛能力強,外號“行軍蟲”,一晚可飛行100公里,成蟲在產卵前可遷飛500公里。有報道稱,草地貪夜蛾成蟲在30小時內就可從美國的密西西比州遷飛到加拿大南部,路程達1600公里。
適應力強:草地貪夜蛾適生范圍廣,從11-30攝氏度,都是它的適生溫度。
破壞力極強:草地貪夜蛾可危害80多種植物,尤其嗜好玉米、水稻、小麥、高粱等糧食作物。據了解,幼蟲取食葉片可造成落葉,有時大量幼蟲以切根方式危害,切斷種苗和幼小植株的莖,造成很大損失。老齡幼蟲同切根蟲一樣,可將30日齡的幼苗沿基部切斷。就拿玉米為例,玉米苗期受害一般可減產10-25%,嚴重危害田塊可造成毀種絕收,是世界十大植物害蟲之一。
擴展速度快:草地貪夜蛾為遷飛性害蟲,此前已在美洲、非洲肆虐,對當地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危害。該蟲害自2016年年初傳入非洲后,截至2018年1月,撒哈拉以南的44個非洲國家幾乎全部淪陷,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玉米生產。據報道,僅在已被入侵的非洲12個玉米種植國家中,草地貪夜蛾危害使得玉米年減產830-2060萬噸,經濟損失高達24.8-61.9億美元。
我國鄰國基本都已發生,境外蟲源地域范圍廣,種群數量巨大。伴隨西南季風,自5月中旬開始,境外蟲源以及在我國云南、廣西等地區定殖繁衍的成蟲,可進一步遷飛擴展至長江和江準流域,6-7月份,可繼續北遷至黃淮、華北乃至東北和西北地區,蟲情有擴散蔓延的危險。專家分析預測,預計威脅玉米面積將達2億畝以上,防控任務十分艱巨。
抗藥性強:草地貪夜蛾原產于美洲,幾十年來從美洲出發跨越各大洲,經歷過數十個國家的幾十種農藥的打擊,對很多農藥已經有了抗性。常年頻繁使用農藥,它已經將這種抗性遺傳了下去,攜帶著抗藥性基因,非常不容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