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始終把發展糖料甘蔗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支柱產業來培植,通過全縣各級各部門以及廣大蔗農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全縣蔗糖產業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各項經濟指標任務圓滿完成。截止2020年11月,全縣累計完成甘蔗種植面積13萬畝(含境外),實現甘蔗總產量69萬噸(含境外4萬噸),比2015年的55.4萬噸增13.6萬噸,增24.5%;實現甘蔗單產5.35噸,比2015年的4.2噸增1.15噸,增27.3%;實現甘蔗農業總收入2.8億元(420元/噸),比2015年的2.34億元增0.46億元,增19.6%;產糖8.51萬噸,比2015的6.21萬噸增2.3萬噸,增37%;產糖率13.72%,比2015年的13.15%增0.57%;實現工業總產值為4.6億元(5400元/噸),比2015年的3.04億元增1.56億元,增51.3%;實現稅收達3416萬元,比2015年的2000萬元增1416萬元,增70.8%;實現蔗農人均收入6900元,比2015年的5935元增965元,增16.2%。
滄源自治縣取得以上的可喜成績,總結出以下五方面的工作經驗:
(一)優化品種結構實現產值增量。滄源自治縣不斷調整甘蔗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生產格局,有效促進了甘蔗產業的快速發展。通過加快甘蔗良種的推廣應用,品種結構日趨合理,良種品種覆蓋率得到鞏固和提高。近幾年來,農業農村部門與企業合作共引進甘蔗良種12個,全縣甘蔗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綜合利用水平有新的進展。滄源自治縣的甘蔗產業已從增加種植面積、擴大生產規模的發展階段到了提高單產、提高綜合利用效益的跨步階段,進入了穩固提高、創新發展的新時期。
(二)推廣蓋膜技術實現單產提升。切實在提高甘蔗單產上下功夫,通過大力宣傳動員,引導蔗農全面推廣運用地膜覆蓋、因土配方施肥等有效的種植技術模式,不斷增加甘蔗有效生長量,從而獲得高產、高糖。目前,全縣共有蓋膜面積5.5萬畝,按照每畝甘蔗蓋膜增產0.5噸以上計算,每年新增甘蔗產量4萬噸,新增甘蔗農業產值1500萬元以上。全縣今年甘蔗單產5.35噸,同比增0.58噸;甘蔗工業總產值為4.6億元,同比增0.45億元;甘蔗農業總收入2.8億元,同比增0.1億元,有效實現了甘蔗產業產值的逐年增長和經濟效益的顯著提升。
(三)加大境外種植實現增植擴面。滄源自治縣自2011年開展境外甘蔗替代種植工作以來,著力推進佤聯邦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提供技術指導、科學管護等幫扶,佤聯邦境外甘蔗種植的規模化和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截止2020年11月,緬甸佤聯邦共有7個鄉鎮23個村辦442戶1756人從事甘蔗種植,2019/2020榨季實現甘蔗農業產量3.5萬噸,實現農業總產值1500萬元。預計2020/2021榨季,實現境外甘蔗種植面積1.53萬畝,實現農業總產量6萬噸,實現農業總產值2500萬元。
(四)加強技術指導實現科技引領。加強對蔗農的實用技術培訓和業務服務指導,今年以來,全縣共組織蔗農開展技術培訓7期850人次。農業農村部門通過與企業合作,組建技術指導小組,從備地耕作、選種供種、農用物資供給直至種植結束并收成入榨等進行全程地指導,確保跟蹤服務到位。除此,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和機械化投入,通過加大科學管理和規范種植技術,以無人機、機動噴霧器進行噴施農藥,大大降低生產過程中的人工成本。全年累計完成甘蔗病蟲害聯防面積近8萬畝,有效減少甘蔗產量損失近1.5萬噸,減少經濟損失600萬元。
(五)建設糖料蔗核心基地實現提質增效。結合糖料蔗核心基地項目,加快產業區主干道路、機耕道路、田間管網、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力的促進甘蔗產業發展實現“經營規模化、種植良種化、生產機械化、水利現代化”。全縣共建成國家糖料蔗核心基地7.38萬畝,完成投資4430萬元,完成蔗區主干道路建設76.66千米,田間管網鋪設31.15千米,蓄水池45座2250立方米,引水管道架設20.65千米,實施蔗園坡改梯面積3萬畝,實現項目區甘蔗單產由4.5噸提高到5.5噸以上,項目區每年新增甘蔗產量7萬噸,新增產值3000萬元,蔗農人均增收1000元。
鞏固和提升甘蔗產業的發展,是推進滄源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全縣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稅增長的一件大事。滄源自治縣將以鞏固脫貧成效為基礎,以鄉村振興為引領,進一步統一思想、扎實工作、攻堅克難,為蔗糖產業“十四五”各項目標任務開好局、起好步,為促進蔗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縣政府辦??肖嫻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