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報道 7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賀小榮介紹,《意見》明確提出要依法從嚴從快懲處走私大米、玉米、食糖等農產品犯罪行為,持續推進懲治制售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等偽劣農資犯罪行為。
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程小勇認為,配合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從法律上保障農戶種植大米、玉米和食糖等農作物的權益,因走私行為一方面可能扭曲供求關系,另一方面可能導致國內相關農產品儲備出現波動。最高法在《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依法從嚴從快懲處走私大米、玉米、食糖等農產品犯罪行為,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又是短期穩定糧食和食糖價格、保障國內糧食等價格穩定和國內糧食儲備充足的一個重要舉措。
我國因生產成本較高,食糖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相對偏高,相比于東南亞的泰國,內外價差曾一度達1200元/噸,巨大的價差使得走私猖獗,不僅偷逃應將稅款,還嚴重影響國內食糖市場健康發展。過去白糖走私主要來源于緬甸等國,國內邊境線長,通道便捷,緝私難度大。走私一度給國內食糖市場帶來極大的沖擊。
“從政策的影響來看,從嚴從快懲處走私行為,有利于國內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避免走私糖入境對我國食糖產業產生沖擊。”光大期貨白糖分析師張笑金說。
格林期貨高級分析師劉錦也認為,國內對白糖走私打擊的力度一直比較大,但由于內外價差高企的原因,走私糖始終有著較為豐厚的利潤,也使得國內食糖走私屢禁不止。最高法加大打擊走私力度,會對走私犯罪起到更大的震懾作用,對保護國內食糖產業具有積極影響。
據了解,自2020年開始,為了緩解國內玉米市場供不足需的問題,中國政府開始從國際市場擴大玉米及高粱、大麥等替代產品進口,玉米市場對外依存度也在逐步增加。中國海關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2020年度中國進口玉米760萬噸、高粱300萬噸、大麥520萬噸,玉米進口基本都是采用配額內關稅,低廉的進口成本有效緩解了國內玉米高價的難題。
2020年年末至2021年年初,中國還在延續擴大玉米進口的政策,市場也普遍預期2020/2021年中國進口玉米或達到3500萬噸,再加上大麥、高粱等替代產品進口,預計國際谷物進口量可以達到5000萬噸。“這部分擴大進口的份額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且2021年上半年國內產區玉米報價也經歷了近400元/噸的下跌,在這種情況下,玉米走私進口到中國的利潤空間不大,走私進口的要求也會明顯下降。”光大期貨農產品總監王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