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近日在一場論壇上就中國居民面臨的減糖問題建言。他表示,飲料行業用甜味劑取代糖將是一種趨勢,但這不意味著不再有含糖飲料,而是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
攝糖過量影響健康
“糖不是‘毒藥’,人們對甜味的喜好是與生俱來的。”陳君石說,從營養學角度來說,糖也是人體所必須的營養物質。此外,從食品加工業來說,具有一定體積、粘稠性的糖也滿足工藝需要。
談及吃多了糖會產生什么影響,陳君石說,很可能提供比人體所需能量更多的能量。
他強調,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并非僅由于吃糖造成。至于齲齒,如果人們吃完糖后及時漱口,避免微生物存留,也不一定出現蛀牙。此外,糖尿病并不是“吃糖吃出來的”,但是糖尿病患者必須控制攝入糖的量。
每日攝入量“底線”
陳君石援引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稱,有關糖攝入量的推薦值是每人每日50克。“但最好少于25克。”他說,“50克”是底線,人們要注意看食品標簽配料表避免“越線”。
至于哪些產品含糖量更多,陳君石舉例說有飲料、烘焙類、乳制品等。“糖果、巧克力等的含糖量當然很高,但大部分人不會吃太多,所以我們關注的是人們食用含糖食品攝入的糖。”他解釋說。
他特別提到,根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的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在中國人平均每人每日“吃”進去的糖中,24%來自酸奶,而飲料“貢獻”只有17.7%。
飲料行業新的趨勢
“食品企業要響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規定,幫助實現‘合理膳食’。”陳君石強調,要盡可能地想辦法把糖的含量降下來。
他建議采取多種方法。比如,逐步通過技術創新減糖,并讓消費者逐漸適應這種口味。再如,使用甜味劑。同時,消費者也要提高認識,自覺地控制糖的攝入量。
陳君石還談到,一些人認為甜味劑是添加劑、不安全,這是一種誤解。他強調,無論是羅漢果提取物、糖精、阿斯巴甜、木糖醇、赤蘚糖醇等,被用于食品中的甜味劑都必須經過相關部門批準,且規定了最大添加量,人們可以放心食用。
他在展望飲料行業發展前景時說,含糖飲料并不會被完全取代,甜味劑也是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他強調,重要的還是消費者在科學知識指導下,合理選擇一日三餐,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