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通社河內報道 甘蔗曾經是幫助許多地方實現社會經濟發展、消除貧困的主力作物。但近年來,由于白糖走私猖獗,甘蔗制糖業面臨諸多困難,導致國內糖價下跌,不少工廠停產,對甘農生活造成影響。
越南工貿部于 2021 年 6 月 15 日頒布關于對原產于泰國的若干蔗糖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期限為5年的第 1578/QD-BCT 號決定。 這一決定生效有助于推高國內糖價,促銷售。這是2021-2022年甘蔗季節的起色信號。
種植面積大幅減少
據設有制糖廠的地方匯總,之前,全國甘蔗種植面積約30萬公頃,而2020-2021年,甘蔗種植面積達近15.3萬公頃。據統計,該面積比上一季減少了16.27%,甘蔗平均單產63噸/公頃,產量達963.56萬多噸,比2019-2020年減少了14.24%。
據越南甘蔗制糖企業協會的消息,為了克服困難,提高甘蔗產量和質量,確保甘農收入,在2020-2021作物年度,部分工廠已主動與甘農,地方職能部門配合制定支農項目,建設生產模式,例如:發展甘蔗品種;投資和升級改造灌溉系統和內陸道路;實現甘蔗種植、撫育、灌溉、收獲機械化;對甘農進行甘蔗耕作技術和生產培訓。
此外,大多數地方和企業都專注于在甘蔗生產(種植、施肥、收割、運輸)方面上實現機械化。一些大型企業有效實施了大型農田,從耕作到收獲環節同步實現機械化。根據大型農田進行耕作使得甘蔗被投入施肥并得到適當灌溉,從而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保持了甘蔗的產量和質量,并且帶來了較高的經濟效益。但是,獲得灌溉的甘蔗面積仍然較低,導致甘蔗原料區在不利天氣條件下減產幅度較大。
此外,企業和地方也主動將先進技術應用于甘蔗原料生產工作。其中包括用機器收割甘蔗以降低勞動成本,克服收割季節勞工短缺的問題,以及減少收割后的損失。
然而使用無病品種的甘蔗新種面積占比偏低; 選擇適合當地土壤條件的甘蔗品種尚未得到廣泛開展;把新技術應用于生產活動的模式不多等是越南甘蔗質量和產量僅處于平均水平的原因。
面向集中式、大規模生產甘蔗
越南甘蔗制糖企業協會方面稱,根據預計在2021-2022作物年度投產的制糖廠的報告,該作物年度的甘蔗收獲面積為14.8196萬公頃,投入加工的甘蔗產量達近860萬噸,單產為66.5噸/公頃,糖產量為87.3283萬噸。
為了確保甘蔗高效生產,各地方須審查、建設甘蔗集中式產區;采取政策鼓勵實現機械化,改進甘蔗品種和種植流程,以提高優勢地區的產量和質量,降低甘蔗成本;指導和支持甘農在低效甘蔗種植區轉換為其他作物。
同時,制定并實施具體計劃,大力發展與制糖廠對接的甘蔗農業合作社;推動建設大型農田模式,并將之與同步實現甘蔗生產機械化相結合,加快大型農田建設;各地方優先撥出資金來源來支持機械化發展,提高生產力和質量,完善甘蔗生產組織和制糖鏈條。
推動連接鏈發展,因為越南甘蔗糖業產業形式尚不穩固,在面臨天氣、自然災害或市場波動等困難條件下,受商業欺詐或不公平競爭的影響很容易導致連接鏈環斷裂。
越南甘蔗制糖企業協會方面稱,近年來,甘農違約或部分工廠不履行價格承諾或周邊制糖廠通過私人貿易商購買甘蔗的情況屢見不鮮。
與此同時,在很多地方,對接活動也有助于減輕甘農投資負擔,并創造穩定收入來源。特別是在偏遠山區,甘蔗生產對接形式為經濟條件極其困難地區的許多農民消除貧困做出了貢獻,為許多農民創造了就業機會。
近年來,氣候變化對甘蔗原料產區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為了發展和恢復甘蔗原料區,越南甘蔗制糖業需要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提出具體措施來穩定甘蔗原料區。
另一方面,各職能部門和地方須部署可追溯系統,助力防止貿易欺詐,以協助職能部門確定市場上流通的商品來源,區分假冒商品、仿制品、走私商品和商業欺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