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12月20日報道 記者 王壹
糖業是廣西的傳統優勢產業,全域范圍內共有13個設區市73個縣(市、區)種植糖料蔗,有制糖企業集團10家,在冊糖廠84間。廣西糖料蔗種植面積長期穩定在1100萬畝以上,食糖產量穩定在600萬噸以上,糖料蔗種植面積和食糖產量連續17年占全國的60%左右。
加強糖料蔗訂單合同履約監管,強化糖料蔗砍運榨精準調度,督促制糖企業及時足額兌付蔗款,保障蔗農權益;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加快推進保護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鞏固提升“雙高”基地,健全完善“雙高”基地建后管護機制,加強蔗田土壤修復與改良技術、新型甘蔗肥料研發及推廣應用,培肥耕地地力;組織科研單位和重點農機制造企業研發適應性強的聯合收獲機械裝備,督促制糖企業加快壓榨前處理工藝改造,推廣應用機收蔗除雜系統,開通機收蔗“綠色通道”,加快推進農機農藝融合,調整補貼對象,優化補貼流程,加快推進糖料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扶持農機社會化服務企業和組織發展。
組織開展甘蔗良種選育、脫毒種苗繁育應用技術等聯合攻關,積極爭取科技部、中科院支持甘蔗種業研發,探索建立甘蔗良種選育后補助政策,切實提升甘蔗良種供應保障能力和產業化水平;積極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生產模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強糖料蔗生產科技、信息服務,優化早、中、晚品種合理布局,深入實施糖料蔗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項目,深化糖料蔗訂單農業改革,鼓勵引導制糖企業建設原料基地,通過訂單合同與種植主體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購銷關系;全面落實良種良法技術推廣補貼政策,持續推廣糖料蔗脫毒、健康種苗和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爭取中央將廣西糖料蔗種植保險升級為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
進一步優化糖廠布局,繼續引導制糖企業開展產能整合重組,持續開展糖業“對標定標追標”活動,加大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支持力度,提高制糖企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水平;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加快糖業新產品研發生產,加快推進甘蔗植物水產業化生產,總結推廣蔗葉飼料化、燃料化、肥料化綜合利用新技術、新做法、新成果,提高蔗葉資源利用率和蔗農收入;加快推進以蔗糖為主導產業的農產品加工園、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重點加快廣西·中國糖業產業園建設,打造糖業產業集群;召開政銀企工作專題會,爭取更多信貸資源和優惠政策向糖業傾斜,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負債率,加快推動“糖業云”全面運行,提高對糖業的預測、服務、監管和調控能力,做大做強泛糖產品交易平臺,進一步優化物資產品集中購銷平臺,鼓勵引導制糖企業通過平臺統銷統購;加強與鄭州商品交易所溝通合作,積極探索“期現聯動”服務廣西食糖市場建設,辦好中國—東盟糖業博覽會、中國—東盟農業機械暨甘蔗機械化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