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報》(2022年04月27日03版)
隨著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入人心,減糖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共識,而且也成為全球食品生產和消費發展的重要趨勢。圍繞減糖這一熱點話題,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辦的“2022五道口食品沙龍·‘三減’之減糖高層研討會”在京召開,多位來自權威機構的專家與主流媒體就減糖領域學術前沿與動態以及食品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等問題進行交流研討。
減糖成為大勢所趨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指出,健康中國戰略是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引領,“三減”是基于安全與健康的具體措施,既是食品安全的深化和提升,也是加強對影響健康因素的管控,是在食品消費領域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抓手。
特別是近些年,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糖類消費大國,由此導致的國民健康問題引起國家高度重視。事實上,政府已經在積極引導全民減糖行動,從2016年第二階段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開始,正式提出開展“三減三健”行動,2019年提出“合理膳食行動”,2021年完善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11)。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指出,近年來,糖的攝入與不良健康效應的關系備受關注,有研究結果顯示,糖攝入多與肥胖、齲齒、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增加有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國家行動辦公室石文惠研究員也介紹了相關研究和實踐,例如飲食中的糖是齲齒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過多攝入會造成膳食不平衡,增加超重、肥胖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病風險。
糖的攝入確實與健康息息相關,楊月欣指出,糖的攝入要在合理范圍內,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控制和減少膳食中糖的攝入量,推薦在整個生命周期將游離糖攝入量控制在總膳食能量(TE)的10%以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中國人每天添加糖攝入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理性對待糖消費
盡管減糖已是大勢所趨,但依舊要理性對待糖消費。減糖并不是一刀切。楊月欣強調,糖是有雙面性的,人們所要避免的是不必要的、過量的糖攝入。她表示,人類對甜味的渴望無法消失,這時另外一種能夠提供甜味的產品——代糖應運而生,即低/零卡甜味劑。《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中對低/零卡甜味劑的定義是:能夠賦予食物甜味但產生較少能量或不產生能量的一類食品添加劑。通俗來講,就是一類具有較高甜度的物質,滿足甜味的感受,基本無能量或低能量的甜味劑,這也為需要減糖和控糖的人群帶來了便利。“所以,減糖無須談‘糖’色變,合理使用代糖產品也是一種選擇。”楊月欣說。
對此,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功能主食創制與慢病營養干預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段盛林也有相同觀點。他認為,食品不是藥品,作為特定群體長期攝入的食品,一定要好吃、要美味,否則難以長期堅持下去。例如,怕肥胖、怕血糖高,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減掉蔗糖等傳統糖,因此,無糖、低糖備受消費者關注。甜味劑主要是替代蔗糖,滿足消費者對甜味的需求與愉悅。“葡萄糖是快樂的使者”,大多數人都喜歡甜味,但又希望控制糖分的攝入,因此使用非糖類甜味劑就成了重要選項。段盛林還特別指出,血糖高的主要的來源之一是主食,通過低GI食品和全谷物食物,就可以比較好的控糖。
石文惠認為,大家只需做到聰明識別添加糖和減糖,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糖攝入,控制添加糖攝入量,兒童青少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嬰幼兒食品無須添加糖,減少食用高糖類包裝食品,烹飪過程少加糖,外出就餐巧點菜,用白開水替代飲料等。但有些消費者就是喜歡甜味,從減少糖攝入量的角度,糖替代品不失為一種選擇。
對此,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陳偉也表示,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選擇含糖食品和含糖飲料。雖然有的研究顯示無糖食品可能對身體有些負擔,但總體上看,同等條件下,無糖飲料比含糖飲料是更好的選擇。
代糖為減糖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代糖產品也有嚴格的相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約束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營養室副主任方海琴認為,甜味劑不是洪水猛獸,它是在不斷發展的,是在現有科學支撐和認知條件下的一個被廣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減糖是“三減”的重要部分,對于甜味劑(代糖)的使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提供了科學支撐和安全保障。
方海琴介紹說,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定是有一套嚴格的制度和程序的,需要經過系統的風險評估和相應的論證,目的就是要保證消費者的安全。食品添加劑是我國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并為此制定了相關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對于甜味劑的使用也不例外。我國批準使用的甜味劑(代糖)產品都是經過嚴格的風險評估的,目前批準使用的甜味劑有20種左右,如阿斯巴甜、安賽蜜、糖精、甜蜜素、三氯蔗糖、赤蘚糖醇和甜菊糖苷等,它們都有長期安全使用的歷史。因此,按標準使用甜味劑是有安全保障的。
標準同時對相關的聲稱也進行了規定,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11)附錄C的“表C.1能量和營養成分含量聲稱的要求和條件”中規定:對“無或不含糖”的聲稱標準是:≤0.5克/100克(固體)或100毫升(液體)。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可以根據包裝上的營養標簽來判斷是不是“無或不含糖”的產品。
減糖需要科技支撐
減糖與代糖不僅是一種“食”尚,同時也是食品行業科學技術進步的體現。段盛林認為,近些年來,科學技術對食品這樣的傳統產業的滲透加快,食品研發和生產正越來越多地采用新原料、新配方和新工藝,新科技的采用,改善了食品的品質,提升了生產的效率。
他還強調,甜味劑在食品工業應用已經有上百年歷史,甜味劑的研發也是食品科研領域的一個熱點,目前已經演進到了第六代。正是由于研發和科技進步,推動了甜味劑的持續迭代,非糖類甜味劑安全程度不斷提升,健康風險不斷下降,被越來越多的用到多種食品當中。“借用一句耳熟能詳的話——沒有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
針對減糖思路,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正在抓住新機遇,積極謀求新的發展道路。據《2021中國無糖飲料市場趨勢洞察報告》顯示,2020年無糖飲料市場規模達117.8億元,較2014年翻了7倍,2025年該市場將增至227.4億元,5年內實現規模翻番。由此可見,減糖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張永建在發言中也提到了近兩年食品行業中的“元氣現象”,他認為元氣森林的成功主要包含六重因素:一是企業順應了健康需求的大趨勢;二是精準選擇了“三減”中的減糖賽道;三是研發出滿足市場需求并被消費者認可的產品;四是建立了可管控的生產體系;五是資本的大力支持;六是對特定消費者成功營銷。元氣森林在市場上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企業的跟進,其中包括伊利等龍頭企業。近期,伊利就推出了旗下首個國潮茶飲品牌“茶與茶尋”,其無糖果味茶的產品定位為“添加益生菌的0糖果茶”。
減糖產生的巨大市場需求,不僅吸引了資本的關注和進入,也為食品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食品產業要順勢而為,以消費者需求和消費者利益為引導,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支撐下,做好食品研發的科技創新,為消費者帶來減糖不減幸福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