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網通訊員 趙樹龍 余星燃? 近年來,云南彌勒市朋普鎮慶來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優化用地基礎設施吸引農業龍頭企業入駐,大力發展“名特優稀”種植,使昔日的甘蔗村華麗轉身成“蔬菜村”。
在該村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的蔬菜種植基地上,工人們忙碌的身影不時在碧綠的基地上呈現,有的工人在采摘新鮮的菜心,有的工人在運輸,有的工人在裝箱,有的工人把蔬菜打包后放到冷庫。
“基地在鎮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大力發展蔬菜種植,年種植銷售蔬菜可達500萬噸,主要銷往東南亞及北上廣一線城市,農民把土地以每畝2100元流轉給公司,我們公司通過招聘他們到基地上班,平時的用工在80人左右,采用計件發工資,工人工資每人每月在5000至8000元左右,還帶動了當地的50多戶村民發展規模化種植。”彌勒市啟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基地負責人李海平說。
村民趙炳琴把2畝土地流轉給基地,一年有了4200元左右的地租收入,加上在基地上班一年有6萬余元的工資。她不僅供著孩子上學,目前正在蓋二層半的樓房。“我家的2畝土地租給蔬菜基地后,我又到基地上班,有了兩份收入,不僅學到了技術,下班后還能回家照顧老人和孩子。”慶來村委會一小組村民趙炳琴說。
慶來村2019年前主要種植甘蔗,隨著蔗糖產業受到國際國內市場的沖擊,加之甘蔗種植勞動強度大,從種蔗、除草、打藥、砍收、裝車、入廠等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力投入,村民們只見產出不增收。為此,慶來村通過土地流轉倒逼產業結構調整。
“前幾年我們村主要種植甘蔗,甘蔗種植成本高、勞動強度大,現在按照鎮里的‘甘蔗上山,果蔬入壩’的發展思路,2019年,慶來村把原來種植甘蔗的1052畝土地以每畝2100元流轉給啟方公司種蔬菜,流轉租金一共是210萬余元;有50戶左右的村民在蔬菜基地打工,按5000元一個月來算,一個人一年就有6萬多元的工資性收入。”慶來村委會黨總支副書記趙良章說。
慶來村委會大山龍小組種植甘蔗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糖價的起伏,越來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種植甘蔗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為振興鄉村,邁上共同致富路,大山龍小組通過蔬菜種植讓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
“鄉村要振興,產業要先行。我們小組通過不斷完善田間道路基礎設施,吸引了農業龍頭企業入駐,倒逼產業結構調整,把原來種甘蔗的土地,用來種植“名特優稀”的蔬菜,讓村民有了土地租金、務工兩份收入,讓鄉村振興有了產業基礎,邁向共同富裕底氣更足了。”慶來村委會大山龍小組小組長張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