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最大的甘蔗和食糖生產基地。近年來,為更好發揮支柱產業特色優勢,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自治區通過鼓勵和支持各類甘蔗園區建設,調整種植結構,推廣機械耕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動甘蔗種植產量效益不斷提升,糖業向全產業鏈發展。
廣西每年食糖產量約占全國60%左右,種蔗農民達800多萬。近年來,面對糖料蔗生產成本高、比較效益持續下降、種植面積減少等問題,自治區加大力度推動甘蔗園區建設,以點帶面示范引領產業發展。通過園區試驗,自治區加大廣西農業科學院“從一到多的扦插栽培技術”推廣力度,將分蘗后甘蔗健康種苗植株的主莖進行扦插,原苗和扦插苗均可生長成莖,種苗一株變兩株,成活率高,分蘗率強,下種量少,而且地下芽庫充足,延長宿根年限。
產業的發展需要壯大各類經營主體。為了扶持園區經營主體,自治區聯合農業銀行廣西分行,以蔗農生產經營數據為依據,以制糖企業為依托,以蔗農甘蔗收入為還款來源,創新推進“惠農e貸-甘蔗貸”特色業務,2021年投放貸款15.5億元。同時針對各糖業企業發展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的糖業循環經濟產業鏈項目,不斷加大金融服務支持力度。
經過一系列政策推動,多個園區已在試驗示范中取得明顯成績。如扶綏縣在自治區財政支持下創建的甘蔗生產機械化試驗示范園區,進行了不同行距種植試驗以及切段式、整稈式機收模式試驗,初步探討了種植和收獲技術模式。測產表明,機械化耕作使每畝甘蔗的生產成本減少750元,平均畝產超過7噸、平均含糖量達到14.25%。全國首個甘蔗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崇左市江州區劃定糖料蔗生產保護區115萬畝,推出的蔗區退蕉、退桉、退果“三退”政策。同時建成60萬畝甘蔗“雙高”基地,實現生產規模化、種植良種化、生產機械化和水利現代化的“四化”標準。(農民日報 李桂峰 李浩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