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康中國行動的推進,減糖、控糖的話題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但公眾對如何合理用糖、科學減糖存在疑惑。為此,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和中華預防醫學會慢性病預防與控制分會四家機構發布《“科學三減 智慧用糖”聯合提示》,以配合健康中國行動,幫助消費者,尤其是兒童、青少年及超重、肥胖人群培養合理膳食習慣。
糖在食物中除提供甜味,也影響著質地、口感、香味和色澤,還常用作腌漬和防腐的原料,因此在家庭烹飪和食品飲料工業中被廣泛使用。控糖、減糖是大勢所趨,但不應將糖“妖魔化”。
事實上,糖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營養物質之一:除提供能量,它也是構成機體組織和細胞的重要物質,此外還參與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糖與健康的關系關鍵在于量,過量攝入才會對健康產生危害。
《中國城市居民糖攝入水平及其風險評估報告》顯示,我國3歲及以上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攝入9.1克糖,遠低于世界上其他很多國家,也低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議的每日50克的控制量。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的糖攝入量逐年增加,不利于肥胖及相關慢性病防控。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指出,兒童、青少年及超重肥胖人群應加強重視,而普通人群可以在合理膳食的前提下享受美食,不必過度談“糖”色變。
食物多樣、吃動平衡是飲食健康的核心,僅控制添加糖攝入量并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健康水平。控制能量攝入是防治超重、肥胖及相關慢性病的重要途徑,控糖是控制能量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丁鋼強所長強調,控糖的重點是控制添加糖,而不是果蔬、牛奶中天然含有的果糖、乳糖等,中國居民的果蔬、牛奶攝入量普遍不足。
中國人吃的糖最主要的來源是烹調,因此控制家庭廚房、食堂、餐廳廚房中糖的使用量對于控糖、減糖至關重要。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表示,糖醋、紅燒、拔絲、炒糖色等傳統烹飪方式制作的菜肴不宜頻繁、大量食用,在外就餐或點外賣可要求商家少放糖或不放糖,以水或茶水佐餐,用新鮮水果代替餐后甜品等。此外,購買食品時可酌情選擇以甜味劑代替或部分代替糖的產品。
加工食品不是中國居民攝入糖的主要來源,但隨著預包裝食品的消費日益增加,不合理消費對健康的影響也應引起重視。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指出,食品飲料企業需要進一步改進加工工藝,減少食品飲料中糖的添加量,提供更多的低糖、無糖或小包裝產品供公眾選擇,并研究利用甜味劑替代糖的相關技術。同時,企業宣傳應尊重科學,不過度營銷,不使用誤導性信息,引導公眾科學、客觀地認識糖和甜味劑。新京報訊 記者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