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12月17日,在一陣清脆的鞭炮聲中,永德縣康甸糖廠開榨了。
沉寂6年之后,糖廠高聳的煙囪里,再次飄升起淡淡的白煙,一輛輛滿載甘蔗的貨車排隊進入廠區,以往冷清的永康小鎮變得熱鬧起來,久違的景象又回來了。
“糖廠開榨了!”對于永德人民來說,這是一個不同尋常、值得慶賀的日子,大家百感交集,奔走相告。
康甸糖廠的前身是永德縣糖業集團的一個下屬糖廠,2016年,由于國際糖市低迷,資金鏈斷裂,康甸糖廠被迫停產,永德縣最大的企業——永德糖業集團隨之倒閉。永德縣是云南重要蔗糖產區,當時全縣種植面積35.8萬畝,蔗農數量達1.8萬多戶、7萬余人,蔗糖產業稅收7千萬元,幾乎占全縣總稅收“半壁江山”。永德糖業集團倒閉,對于永德縣來說,損失難以估量。
“蔗糖產業作為永德縣的一項重要支撐產業,永德人民丟不起也不能丟。”永德縣委書記宋正垠擲地有聲。2021年,永德縣圍繞臨滄市建設“一流蔗糖產業”目標,把“重整永糖、重振永糖”工作擺上重要議程,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云南農墾集團投資永德蔗糖產業,與永德縣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注資1.5億元,組建云南農墾永德糖業有限公司,力圖把永德蔗糖產業基地做大做優,全面重振永德蔗糖產業,助力永德鄉村振興。
糖廠恢復生產經營,原料基地建設是基礎。自6年前永糖集團停產后,永德縣甘蔗面積從35.8萬畝逐年萎縮至2萬多畝。為此,永德縣成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縣處級干部“包鄉帶村”、鄉科級干部“包村帶組”、一線干部“包組帶戶”和鄉鎮黨委書記主抓甘蔗的工作責任制,全力推進原料基地建設。
由于永糖停產的負面影響,群眾對蔗糖產業存在疑慮,永德縣著力政策和科技上下功夫。政策上,采用機械化深翻開溝、中耕培土、無人機統防統治、蔗葉粉碎等良種良法,申請國家直補585元/畝,企業墊資實施、政府回補坡改梯項目750元/畝,企業無償扶持專用肥3.5包折資350元/畝,有償扶持種苗1.2噸折資504元/畝、專用膜1筒折資140元/畝、現金借支500元/畝。同時承諾在原料收購方面,實行“一車一付、隨到隨結”,余款在榨季結束后45天內全部結清,提振蔗農信心。科技上,圍繞高產、高糖的目標,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坡改梯、機犁耙、機種植等機械化作業,采用全膜覆蓋、一次性施肥施藥等先進適用技術,做到“坡改梯實施完成一畝、甘蔗就跟進種成一畝”。
“在強有力的政策、科技支撐下,2021年以來全縣新增甘蔗種植面積6.08萬畝,總面積達8.54萬畝。”永德縣地方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李衛斌介紹,還將逐年推進種植面積,力爭到“十四五”末實現20萬畝,工業入榨量110萬噸,綜合產值12億元。
糖廠開榨,讓種植大戶李剛高興得幾夜睡不著覺,開榨前一天,他就組織蔗農開始熱火朝天地收砍甘蔗,大家操作起多年前嫻熟的甘蔗收砍動作,砍放、去皮、斷尖、捆綁一氣呵成。“感謝黨委政府,糖廠開榨對蔗區的老百姓真是件大好事!”李剛激動地說,糖廠停業這幾年,他的甘蔗只能低價賣給商販運往臨近的耿馬縣、鎮康縣和保山市,每年減去成本,收入所剩無幾。引進永德農墾糖業公司后,在種植技術、中耕管理、甘蔗砍運上做足服務,在種植資金、化肥上給扶持,甘蔗長勢更好、產量更高,收購價也提高到了每噸450元,讓我們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我家今年有600多畝,能進廠3000多噸,純利潤30萬元左右,今年還要再新植500畝,爭取明年到1千畝。” 李剛對未來充滿信心。
看著一車車甘蔗運進廠區,糖廠生產技術科的工人李培恩熱淚盈眶。他20歲參加工作起就是糖廠的一名工人,6年前糖廠停產,他無奈到到臨滄、保山打工。今年4月,他接到永德農墾糖業公司打來的電話,詢問是否愿意回廠上班,而這一天,他已經等了很久。“一直沒有想過離開,一直想著等糖廠恢復生產我一定要回來。”李培恩說,現在像他一樣的老員工回來了八九十個,大家回到糖廠上班,重返自己的崗位,就像回家一樣溫暖又激動。“希望糖廠紅紅火火搞起來,我們永遠不用再離開。”李培恩憧憬著說。
“目前,糖廠日處理甘蔗4千至六千噸,種植、收割、結算、生產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云南農墾永德糖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廖林發介紹,公司投入3600多萬元用于設備改造更新,1700多萬元用于環保設備的投入,實現污水、廢氣、廢渣全部達標排放,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康甸糖廠恢復生產經營只是第一步。”永德縣委副書記、縣長彭春蕊介紹,接下來,我們還將著眼延鏈、補鏈、強鏈的思路,引導制糖企業尋求合作伙伴,利用蔗糖、蔗糖副產物、蔗葉、蔗稍,實施分版塊加工生產,提高產業附加值,把永德糖業產業做優做強做大,真正實現企業得發展、政府得稅收、百姓得致富,讓永德老百姓享受更多的產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