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榨季,“中國糖都”廣西崇左食糖產量增長12%達240萬噸,產蔗產糖量連續19個榨季位居全國首位,為確保全國食糖產量穩定,筑牢國家食糖安全屏障作出了積極貢獻。
廣西崇左市是我國重要的蔗糖主產區之一,7個縣(市、區)中有5個縣(區)被國家定為甘蔗生產基地重點縣,全市劃定糖料蔗生產保護區402.15萬畝,建設優質高產高糖糖料蔗基地203.64萬畝,糖料蔗種植面積穩定在400萬畝以上,種蔗人口120萬人,制糖企業每年平均安置就業人口約1萬人,年產糖量分別占廣西、全國糖產量的1/3和1/5。
去年以來,崇左緊密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李克強總理的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奮力抓好糖料蔗生產各項工作,把穩定糖料蔗種植面積和蔗糖產量作為國家食糖安全的必然政治使命和重任,突出抓好“穩面提質、降本增效、延鏈補鏈、融合發展”四大重點工作,加快傳統蔗糖產業向食品工業、發酵工業、生物基化工轉化升級,打造糖業循環經濟產業鏈,保持食糖產量總體穩定,確保國家食糖安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祖國南疆地區繁榮穩定和保障國家食糖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崇左通過加強保護區“非糧化”整治,蔗田標準化建設,甘蔗良種化改造確保“穩面提質”,筑牢食糖安全壓艙石。為確保原料蔗生產穩定,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崇左出臺了糖料蔗生產保護區整改行動方案,開展退蕉、退桉、退果“三退還蔗”和撂荒地復蔗工作,共完成10.4萬畝“三退還蔗”清理整治任務,糖料蔗種植面積同比增加1萬畝。同時出臺激勵“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辦法,促進了“雙高”基地建設。據統計,崇左共累計建成“雙高”基地203萬畝,占全區“雙高”基地總面積四成以上,“雙高”基地畝均增收超過1.5噸。
為提高原料蔗質量,崇左加大了甘蔗良種改造,吸引了全區首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分院及國家甘蔗脫毒健康種苗繁育基地脫毒種苗實驗室落戶崇左,成功培育出中糖系列1—9號新品種,其中“中糖3號”和“甘蔗提質增效整裝技術”成功推廣種植3.5萬畝,平均畝產7.5噸,
入選農業農村部推介2022年糖料主推品種和技術模式。目前,全市4.82萬畝的32個良種繁育基地,每年可供應給全區50%以上的優良品種,甘蔗種業基地數量和規模排全區第一。
近年來,通過推廣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制糖企業技術化改造、制糖企業戰略性重組,崇左糖業生產實現了降本增效,整體提升了蔗糖業的市場綜合競爭力和市場抗風險能力。
去年以來,加大糖料蔗生產機具研發力度,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成功探索推廣東亞“現代農場”、中糧“大農機”等模式,使崇左實現了甘蔗耕、種、管、收、運等全程全覆蓋,畝均生產成本下降230元/畝以上,糖料蔗機耕率、機種率、機收率和綜合機械化率均位居全國前列、全區第一。制糖企業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大力推廣“二步法”制糖工藝,使崇左制糖技術和裝備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最大加工原糖量可達195.3萬噸/年。技術改進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崇左“木棉花”“山蜜”“壺城”“左江”等品牌榮膺“全國糖業名牌”,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近20%。糖業企業資源整合優化同時大大提高了制糖企業的日壓榨能力,目前各制糖企業日榨能力均超萬噸,全市日榨能力達22萬噸。
原料蔗的高效利用,又是崇左蔗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大亮點,也是崇左拉長糖業產業鏈的一大利器。“吃干榨凈”釋放糖業板塊優勢,加快了崇左糖業循環經濟的發展,2021年,崇左糖業循環經濟產值達80億元。僅綜合利用蔗渣造紙,產能就達19萬噸/年、發電產能達90兆瓦;利用糖蜜生產酵母,產能已成為全國之最。“二次創業”挖掘非糖板塊潛力培育了派生產業,蔗糖產業鏈向烘焙食品、果脯、功能糖、果汁飲料、醫藥等精深加工產品領域延伸。建設打造廣西·中國糖業產業園,為崇左引進和集聚糖相關項目打下了基礎,據了解,該園區是全國首個以糖料蔗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21年,園區實現產值82.55億元。
集約化、效益多元化的發展,為崇左蔗糖業實現三產融合,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提供了支撐,也為促進地方經濟提供了多元渠道。
經過多年的探索,崇左創新“甘蔗間套種”“蔗魚共生”“蔗葉養牛”等多種發展模式,實現了集約化、效益多元化發展,為百萬蔗農開辟了多元穩增收的渠道,強勁地拉動了一產的發展。
運用大數據技術,崇左蔗糖業已實現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崇左智慧糖都”平臺通過人工智能分析地塊重疊,實行電子訂單合同精準數據備案,解決了蔗農“一戶多簽、一地多簽”的問題;“甘蔗碼”“智慧蔗田”、AI扣雜系統等推廣試點,建立起了崇左糖業二維碼溯源體系,闖出了糖業數據先行區創建新路子。
融“糖業文化展示、特色商業、特色住宅、特色旅游”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江州區甜蜜小鎮,集糖文化展示、工業遺址改造、研學科教、旅游休閑、特色商業于一體的中國崇左糖業文旅創意產業園,文旅催生的消費充分展示了崇左蔗糖業三產融合對地方經濟的拉動效應。(崇左新聞網 記者 農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