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廣西供銷社以“數字供銷”建設為引擎,聚焦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提升生態農業發展科技含量,促進循環農業全鏈條開發、全產業增值,推動生態循環農業工業化、金融化、數字化轉型,以產業興旺帶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裕。
科技賦能,助推資源利用轉化創造新價值
“我們通過引入‘政府+企業+農戶’的種養結合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廣西南寧市武鳴小甘糖料蔗有機水肥宜機示范基地負責人粟添喜介紹。
廣西南寧市武鳴小甘糖料蔗基地生態宜機水肥化一體化示范建設項目。廣西供銷社供圖
據了解,在南寧市武鳴區廣西供銷數治甘蔗指揮中心調度下,武鳴區60萬噸調運量的北斗定位負壓吸污車隊、158套噴灌施肥平臺和覆蓋8萬畝的生物發酵系統輪番運作,便可將全轄及周邊60萬頭生豬養殖場所產生的糞污及有機廢棄物全量化回收、制成有利于甘蔗生長的有機水溶菌肥,按就近原則科學還田糖料蔗有機水肥宜機示范基地,為促進糖料蔗的產量、質量,以及土地地力提升提供了保障。
廣西供銷社把武鳴區211家豬場175萬頭生豬畜禽糞污循環利用項目與20萬畝蔗區改造項目有機融合,實現農業廢棄物處置全程數字化溯源,構建糖蔗生態宜機水肥化引領標準,促進畜禽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并從根本上解決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糞污堆積、環境污染難題,實現糞污處置全量化、資源化、快速化、高值化、無害化、產業化、數治化、零排放“七化一零”生態綠色標準,保障了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水源水質,重構了全產業鏈新發展格局。
“我們每年可消化處理周邊糞污及有機廢棄物約4萬噸,經資源化利用轉化為約4萬噸符合國家標準的有機水溶液體肥,相當于約4000噸15-15-15平衡復合肥投入量。”粟添喜介紹。
目前,武鳴區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已達88%以上,項目一期可覆蓋面積12萬畝,全面建成后總產值將超億元,帶動形成生態標準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布局,走出一條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政府增稅,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可持續鄉村振興新道路。
“采用供銷社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后,實施水肥一體化工程實現化肥替代率80%,耕地肥力也提高了1個等級,生產能力穩步提升,每畝甘蔗可增收500元以上,村里的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基地糖料蔗種植大戶黎鴻說道。
近年來,廣西供銷社以禽糞污資源化回收利用項目為切入點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圍繞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農業產業,已在全區10個縣市布局規劃完成綠色種養循環試點,打造生態種植、生態養殖循環農業產業集群,推進畜禽糞污、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可達95%。
加快產業技術融合,凝聚“畝噸糖”新動能
正值春耕時節,在廣西南寧市武鳴區南部甘圩鎮,三臺260馬力重型拖拉機帶動粉溝機正穿梭在田間地頭,有序地為甘蔗種植進行開壟粉溝等聯合機械化種植工作,一次性完成傳統耕作犁、耙、打等程序,達到了直接播種的整地要求。
該技術是廣西供銷社主導研發的一項超深活土、改變物理性能的農業原創性專利技術。結合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生產的有機水肥還田輔助下,通過國家重要農業資源臺賬系統,發揮“數字供銷”的優勢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定位系統、計算機技術、通信和網絡技術、自動化技術等高新技術,與地理學、農學、生態學、植物生理學、土壤學等基礎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可溯源的農業農村數據體系,統籌“耕、種、管、收、儲、銷、服”全流程,實現集約化種植。
“我們加大數字技術裝備的投入,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實現管理精細化、作業智能化和產出高效化。”廣西供銷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有限公司特聘專家介紹。
該基地技術團隊針對廣西的地形地貌稟賦實際,聯合農機企業開發適應糖料蔗種植場景的智慧化農機,降低種植作業成本220元/畝,降低農機成本20%,并加大智能液壓翻轉雙向犁、智慧收獲機等新型技術裝備在生產中的應用,助力達成國家發改委和農業農村部提出的“畝產超6噸、蔗糖分超14%”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設目標。
與此同時,廣西供銷社聯合有關部門建立了農業標準數據資產評估中心,將農業生產各個環節數據由司法、農業系統認證入庫,金融機構可通過數據庫快速判斷作物生長節點,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不僅保障了國家農業補貼、金融貸款的精準投放,也引導更多金融保險資源投入農業農村領域,豐富了生態循環農業的金融屬性。
“我們基地比對照區畝產量目前可實現增產15%以上,蔗糖分比對照區將提升1%以上,地力增肥后仍有上升空間,平均畝產量將達6.5噸,甘蔗蔗糖分達15%,預計在三年內完成大規模平均畝產超1噸糖的建設目標。”廣西供銷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有限公司特聘專家表示。
推動數字治理,深化建構生態循環農業新機制
循環經濟產業是廣西供銷社實施的“十個百億元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供銷循環經濟產業集團在推進大宗糖、糧、油農作物向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化的實踐中,多措并舉打造了“四位一體”“數治”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我們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數據要素與傳統產業的滲透融合,通過科技手段收集、錄入、分析、處理農業數據,依托國家重要農業信息臺賬系統,在覆蓋區域迅速對應治理農業生產活動,完善產業數字化綜合治理,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依數而治、循數而治。”廣西供銷循環經濟產業集團董事長鄧逢明介紹。
該模式屬于在當前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和新技術新要素不斷迭代的背景下,將“數治”理念貫穿于生態化養殖、資源化利用、集約化種植、產業化融合等“四位一體”的各個環節中,使產業生產各流程監管有依據、可溯源,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鄉村生態振興。
“充分發揮供銷社的獨特優勢,驅動農業產業模式的根本變革,將農業延伸交融工業、金融業、服務業,以新機制扶持壯大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打造數字化國家級生態農場,從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鄧逢明說。
從“數字供銷”到“數治甘蔗”的實踐,不僅重構了新型種養關系,開啟“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動傳統農業深化改革,實現糖料蔗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還有效為蔗農增收提供了多重保障,助力建設國家生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糖業數字經濟先行區,為國家糖業安全提供堅強支撐。(梁若玎、黃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