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網記者 陳云芬 2022/2023年榨季,云南蔗糖產業取得了三項重大突破:一是繼2020/2021年榨季創造全省甘蔗平均出糖率13.04%的歷史新高后僅時隔一年再創新高;二是全省首次出現6個制糖單元廠出糖率同時突破14%的極端現象;三是全省甘蔗平均出糖率13.28%,達世界領先水平。
食糖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立足國內生產,實現自給,是我國蔗糖產業發展的基本國策。云南是全國第二大糖料基地,全省食糖總產占全國的20%以上,是我國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是國家食糖供給安全的重要支撐。
云南蔗區地處低緯高原,冬春低溫干旱少雨,甘蔗發芽出苗差;蔗區地形復雜,甘蔗品種退化速度快;“四病三蟲”普遍發生、危害程度重;甘蔗糖分不高、出糖率低等問題,嚴重威脅到蔗糖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以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躍彬研究員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云南蔗區甘蔗產業發展的現狀,以品種改良為突破口,加大育種技術創新,大力進行含野生血緣甘蔗優良親本的創制,發明了集宿根性和抗病性為一體的甘蔗早期選擇技術,縮短了育種時間、提高了育種效率,培育出了一批在產量、糖分和抗旱性方面皆有重大突破的甘蔗新品種。其中,“云蔗05-51”在全國最大蔗區耿馬縣海拔1300-1500米旱地蔗區百畝連片平均畝產達9.2噸,打破了我國無灌溉蔗區甘蔗單產最高紀錄;“云蔗08-1609”在云南臨滄3月最高糖分達21.03%,成為全國最“甜”的甘蔗新品種,生產表現普遍畝產達10噸以上水平,2023年全國推廣面積已突破100萬畝,成為云南歷史上推廣規模最大、推廣速度最快的自育甘蔗新品種。在這些優異品種的支撐下,我省成功實現了全省第五次甘蔗品種改良,全省甘蔗平均出糖率連續15年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其中14年居全國第一。
在配套技術上,我省以綠色輕簡栽培技術為重點,大力推廣應用溫水脫毒健康種苗、專用復合肥與緩釋肥、有機無機配方肥、藥膜肥一體化、“兩減一增”、低鏟蔸、無人機飛防及蔗梢蔗葉資源化利用等現代生產技術,在全國率先實現甘蔗綠色輕簡高效綜合技術在蔗區全覆蓋。
通過良種和綠色輕簡栽培技術推廣,我省甘蔗單產一改過去60多年波動不定的狀態,畝產持續提高并穩定在4.8噸以上,甘蔗產業開始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2022/2023年榨季,云南蔗糖產業面對干旱、霜凍天氣等不利因素影響,共克艱難,在南方主要省區蔗糖產量大幅下降87.51萬噸的情況下,云南蔗糖產量逆勢上揚6.97萬噸。
在加工方面,我省以糖品深加工為重點,圍繞“一根甘蔗吃干榨盡”不斷延伸產業鏈,形成了糖、酒、紙、飼、肥等多產品格局。近年來,隨著耿馬黃腐酸鉀項目成功建成投產,世界排名第三、亞洲排名第一的安琪酵母生產線落地瀾滄,云南成為全國首家打通整個制糖產業鏈的省區。云南蔗糖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層次及水平的不斷提升,大幅提高了云南蔗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與此同時,云南緊緊圍繞國家甘蔗優勢區域規劃和云南蔗糖產業發展規劃,加快平臺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加快人才培養成效顯著。云南先后建成了國家甘蔗種質資源圃、國家甘蔗品種改良中心云南分中心、農業農村部甘蔗野外觀測實驗站、農業農村部內陸型甘蔗雜交育種基地、農業農村部甘蔗原(良)種繁育基地5個國家級平臺,2022年國家糖料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和熱帶作物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建)再次落戶云南。目前,云南擁有農業農村部糖料指導專家組組長1人、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3人、綜合試驗站站長4人。
近年來,受人工成本上漲影響,種蔗收益下降,甘蔗機械化特別是收獲機械化已成為產業的關鍵難點和卡點。為了盡快解決甘蔗產業“卡脖子”的重大問題,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躍彬研究員多次帶領團隊骨干深入蔗區調研,針對生產上存在的缺乏以制糖企業為主體的機械化收獲技術模式,以推進機械化收獲為目標,牽頭制定了《甘蔗分步協同機收技術規程》和《丘陵坡地甘蔗機械化收獲技術規程》。下一步,體系將舉全力,研究室協同作戰,崗位科學家和相關試驗站結合,以制糖企業為中心,從機收模式、宜機化品種和宜機化栽培管理三個方面開展聯合攻關,力爭“十四五”末在“卡脖子”的甘蔗收獲機械化上實現新的突破,以科技強力支撐云南蔗糖更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