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廣西蔗區雨水少得可憐,大部分地方降雨量比往年少了八九成。
據廣西氣象消息,1月份廣西全區各地降雨量0.2~70.2毫米,大部地區10.0毫米以下,與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地區偏少8~10成。
柳城祭出大招,火箭彈加班加點!圖源自柳城融媒體
就在廣西柳城蔗農心急如火之時,柳城縣氣象局祭出了“人工增雨”這個大招,2月17日在太平安樂水庫那兒“遙控操作”,嗖嗖嗖發射了4枚增雨防雹火箭。結果呢?化學催化劑一出手,小雨立馬升級成了小到中雨,妥妥的“天降甘霖”啊!
氣象局局長介紹說,這次人工增雨可是下了大力氣,雨水覆蓋了200平方公里,太平、沙埔、大埔、東泉這些地方都喝飽了水,降雨量硬生生多了20%到40%,持續了3到5個小時。
這波操作,簡直是給干巴巴的甘蔗來了場及時的“SPA”,讓甘蔗寶寶們能舒舒服服地扎根生長。
不過,廣西蔗區現在還是“氣象重旱區”,嚴重旱情還沒完全退場。
就拿柳城來說,57.32萬畝的甘蔗地可是全縣農民的“錢袋子”,要是干旱再鬧騰下去,蔗農們的收成可就懸了。所以這次增雨作業來得太及時,土壤濕度一改善,甘蔗寶寶們總算能喘口氣,蔗農們也忙著種下明年的“致富希望”。
據悉,氣象局后期還會再“召喚”幾場雨,爭取把旱情壓下去,幫甘蔗春耕站穩腳跟。氣象局、農業農村局、糖業中心這些部門也是卯足了勁,盯著天氣預報隨時調整策略,就怕春耕生產掉鏈子。
廣西是全國最大的蔗糖產區,全國每三勺糖中就有兩勺來自廣西,今年干旱異常嚴重,已影響本榨季生產以及新榨季植蔗生長,所以,廣西抗旱,必須一直在路上……
科普一下:
增雨防雹火箭的科學原理就是通過人工干預云的微物理過程,用碘化銀當“催化劑”,加速水滴或冰粒的形成和下落,既能“催雨”又能“拆雹”。聽起來挺酷的。
圖源自柳城融媒體
增雨防雹火箭的核心科學原理就是云催化,也叫做人工增雨或人工防雹。?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人為的方式,向云層中播撒一些特定的物質(也就是催化劑),來改變云層內部的微物理過程,從而達到增加降雨量或抑制冰雹形成的目的。
人工增雨火箭的工作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1. 基本前提條件:需要有適當的云層條件(通常是層狀云或積狀云),空氣中要有足夠的水汽含量,并且大氣要具備一定的不穩定性。
2. 催化劑的作用機制:常用的催化劑包括碘化銀、干冰或氯化鈉等,這些物質會作為”凝結核”,讓空氣中的水汽更容易附著和凝結,碘化銀的晶體結構與冰晶相似,特別適合在0℃以下的云中形成冰晶。
3. 火箭發射過程:火箭將催化劑送到合適的云層高度(通常在2-4公里),催化劑在預定高度釋放和分散,通過遙控系統精確控制火箭的發射角度和釋放時機。
4. 降水形成過程:水汽在催化劑周圍凝結形成小水滴,小水滴逐漸長大,當重量超過空氣浮力時,形成降水落到地面。
當然了,人工增雨的效果受多種自然因素影響,比如:只能在已有云層的情況下促進降水,不能憑空制造降水,增雨效果通常能提升20%-40%的降水量。這項技術目前在農業抗旱、森林防火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