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省蔗糖產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海南省糖業協會? 海南省甘蔗學會
二〇二三年二月七日
糖料甘蔗是我省重要的經濟作物,種植糖料甘蔗是西部市縣眾多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手段。而海南島處于熱帶邊緣,全年光、溫資源和降雨量都非常豐富,是我國最適宜甘蔗生長的地區,只要措施得當,提高甘蔗產量、糖分潛力巨大。2022年4月11日,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組織省糖協、甘蔗學會以及中國熱科院甘蔗專家召開了“海南甘蔗生產發展規劃”座談會。2022年4月21日,省農業農村廳印發《海南省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三年(2022-2024)行動方案的通知》,方案中將甘蔗產業列入11個潛力產業,重點培育發展。為了貫徹上述文件精神,推動我省蔗糖產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促使蔗糖產業成為在經濟、社會及生態三方面效益都顯著且穩定、可靠的高效產業,助力蔗區鄉村振興事業,省糖業協會、省甘蔗學會經過認真研究,就當前我省糖蔗生產如何科學地恢復發展的問題,向全省甘蔗糖業界及各有關方面提出如下意見:
一、針對我省當前存在的對發展蔗糖產業缺乏共識、缺乏政府引導與扶持的情況,切實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蔗區各級政府及基層組織和蔗農、企業重振蔗糖產業的信心,把生產計劃落實到田頭
各蔗區有關方面要通過廣泛宣傳,讓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到發展蔗糖產業重要而現實的意義:一是蔗糖產業完全可以成為高效農業。歷史事實早已證明,海南的甘蔗單產和蔗糖分都可以做到全國最高。1974和1979年崖縣和澄邁縣就曾經創造試驗田畝產超過20噸的全國最高紀錄;2019/20榨季海南全省平均甘蔗蔗糖分16.03%、平均混合產糖率13.90%(比全國重點制糖企業集團還高1.16%)。二是瓊西地區撂荒山坡地較多且坡度不大,完全可以普及生產全程機械化,進而從根本上提高甘蔗生產效率、降低甘蔗種植成本、解放勞動力。三是甘蔗糖業有著完善的產業鏈條和服務體系,政府和制糖企業可以較好地實現產業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計劃,鞏固脫貧致富成果。事實上,龍力、長坡、海頭、昌江等糖廠都是受到中國糖業協會通報表彰的全國糖業扶貧先進單位。四是瓊西地區,交通不便,土地干旱,農作物商品率低,目前還很難找到可以替代甘蔗的更高效的經濟作物,廣大農民始終保持種蔗,收入不是很高但穩定可靠、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極低。五是海南島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富硒土壤,新時代人們追求返璞歸真保健食品的需要,生產天然、獨特的富硒功能紅糖,以及多功能保健糖擁有大量的潛力市場,更加可以利用自貿港建設優勢,開拓國外糖制品市場。
希望全省甘蔗糖業界全體同仁能夠根據海南蔗糖產業鏈發展總體規劃和建設步驟,配合省農業農村廳、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省糖業協會和甘蔗學會,有計劃地認真地開展各項工作。尤其是制糖企業應該主動爭取地方政府及基層組織的支持,落實蔗糖生產計劃、落實試驗示范基地。蔗區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等有關方面也都應該把甘蔗生產列入各自的重要議程,結合鞏固扶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研究制定糖蔗生產發展規劃,并以分片包干的形式把任務計劃層層分解到每個鄉鎮、村委會、經濟社,將甘蔗種植面積、植期、品種等下達、落實到每個農戶和每個地塊,并隨時跟蹤計劃的完成情況。該種多少就種多少、能種多少就種多少,力爭下個榨季各糖廠都能夠“吃飽”并獲得較大利潤。
二、針對我省當前蔗源普遍嚴重不足的情況,各蔗區都應該千方百計幫助蔗農解決各種困難,早種、多種新植蔗,早管、管好宿根蔗
我省由于冬季一般都比較干旱,甘蔗的種植往往是春暖雨水較多之后才正式開始。然而,眼下我省各糖廠蔗源均嚴重不足,蔗糖產業瀕臨生存危機,如果不采取特別措施早種多種恐難挽危局。為此,希望全省各制糖企業和鄉村基層組織,盡早地根據各自的糖蔗生產計劃,全力動員并從各個方面支持蔗農群眾盡可能地早種、多種并種好新植甘蔗,早管、管好宿根甘蔗。但凡能用的種苗一根都不要浪費,但凡能用的土地一塊都不要浪費。
新植甘蔗,首要的是要留好留足種苗。各地砍收甘蔗時,都應留下盡可能長的梢頭苗并妥善保存,良種種苗更要珍惜。希望各制糖企業結合推廣良種,爭取從湛江、廣西等地采購回盡可能多的良種種苗提供給蔗農。動員廣大蔗農,盡早備地備耕,一有機會立即下種。
甘蔗的種植務必重視質量、講究科學,應該讓蔗農明白:種就一定要種好,只種不管肯定虧損。如果像種植果菜那樣全身心地投入并實行精耕細作,甘蔗單產將大幅度提高,甘蔗也將成為高效農業。各地應該引導、幫助蔗農群眾充分利用降雨之后搶種或創造條件抽水灌溉種植,全面推廣地膜覆蓋確保出苗率和肥、水的利用率,結合機械化作業進行合理密植。南華糖業集團最近正在加強臨高、儋州、昌江等地蔗區的甘蔗種植示范項目建設,普及甘蔗生產的科學技術,并結合良種的推廣,效果良好。
我省宿根甘蔗占比較大,但各蔗區對宿根蔗的管理向來都不太重視,導致宿根甘蔗長勢差、單產低、宿根年限短,這種現象一定要徹底改變。為了保證甘蔗面積,今年凡是砍收過的甘蔗能夠留宿根的都應該盡可能留宿根。而留宿根的甘蔗,一定要及早、用心管理。在上造甘蔗砍收過后就要盡快清園、開壟松土培土、施藥殺蟲、查苗補缺、施足肥料,并推行地膜覆蓋,確保宿根蔗苗順利生長。
三、針對糖蔗種植戶均規模小、制糖企業與種植戶之間關聯度不夠緊密的情況,全面推行訂單農業,強化糖廠與蔗農之間的工農聯盟,并努力改變落后的生產經營方式
蔗糖產業實施訂單農業能夠確保蔗農甘蔗交售的合法利益、抵御市場價格風險、獲得政府和企業各方面的扶持并提高綜合生產率,同時也能夠保障糖廠的原料甘蔗供給,從而實現雙贏。盡管現階段在操作過程中往往會因為有的人契約精神和誠信意識欠缺而難以推行,但它終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生存之道。甘蔗制糖業固有的“砍、運、榨一條龍”等特點使得推行訂單農業、實行原料甘蔗的計劃生產與供給尤為重要。各有關方面要千方百計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堅持不懈地做好宣傳引導工作,不斷提高蔗農群眾的商品意識、合作意識和誠信意識。各制糖企業都應該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和理順制糖企業與甘蔗生產者關系的愿望,通過推行訂單農業強化工農聯盟,使糖廠與蔗農之間建立起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要反復向廣大蔗農朋友講明這樣的道理:通過簽訂合同來種植甘蔗,政府和糖廠才能放心地從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面對其進行產前、產中、產后一系列的全方位的精準的扶持與服務,幫助蔗農大幅度地實現降本增效,保價保量的收購甘蔗,消除蔗農的一切后顧之憂。
與此同時,各個蔗區都應努力通過政府近來的農村產業調整、撂荒耕地治理等活動,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和對零星土地的合理整合,大力推行“科研單位+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等生產經營方式,引導生產者以現代化農業的理念與方式來建設上規模的甘蔗生產基地,鼓勵能者發揮龍頭作用,帶動整片、整村、整鄉鎮的農民通過發展高效糖蔗生產共同致富。同時通過農機具、技術、管理等方面的資源共享來有效實現糖蔗生產的增收節支。
四、針對我省蔗農生產觀念陳舊、栽培技術滯后的情況,依靠熱科院和地方政府農技力量,努力普及良種良苗良法,集成推廣輕簡化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從根本上實現糖蔗產業提質增效
我省的甘蔗生產雖然歷史悠久,但由于地理位置封閉,人的思想觀念落后,導致甘蔗優良品種的推廣和科學技術的普及都嚴重滯后,甘蔗生產經濟效益難以提高。希望各蔗區在加強宣傳教育的同時,主動聯系中國熱科院和市縣農技部門,有針對性地引用各種行之有效的科學技術,通過工業技術手段把科學技術融入到甘蔗生產中去,促使大家自覺采用良種良苗,接受先進技術,開展以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為核心的提質增效整裝技術應用,不斷提高甘蔗單產、糖分和產業綜合效益,以期從根本上實現甘蔗產業的提質增效。
甘蔗良種的推廣,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推廣業經多年反復試驗證明是適合我省栽培的高產、高糖和抗倒伏、耐干旱的良種,并爭取逐步做到早、中、晚熟品種比例達到4:4:2左右;甘蔗良苗的推廣,要以已獲得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肯定與支持的甘蔗脫毒種苗為核心建立良種繁育基地,滿足各蔗區生產需要;甘蔗良法的推廣,要力爭集成推廣輕簡化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推廣深耕深松、地膜覆蓋、測土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水、肥、藥”精準施用、節水灌溉及宿根蔗綜合管理技術。
五、針對我省糖蔗生產機械化推進慢、綜合機械化率偏低特別是機收率極低的情況,以機收為突破口全力推進糖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破解糖蔗生產勞動力成本過高的“瓶頸”
糖蔗產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這是毋需置疑的事實和業界廣大同仁的共識。當前,我省的甘蔗生產正面臨著勞動力嚴重匱乏甚至屢屢出現請不到砍蔗工的窘境。突破甘蔗生產勞動力成本過高尤其是砍收費用過高這個“瓶頸”,是推進糖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至關重要的環節。實現“耕、種、管、收”的全程機械化,是甘蔗生產實現降本增效最為關鍵的措施。近年來,我省甘蔗生產中的機耕和下種乃至田間管理方面的機械化作業都已經有了一定的進步,各制糖企業從省外所引進的甘蔗收獲機械化作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經過多次改進的甘蔗收割機械也更加科學、高效、實用,但與兄弟省區比較我們邁出的步伐還太小、太慢,不適應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形勢。
海南西北部土地較為平緩,且冬春季干旱少雨,是我國最有條件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的蔗區。希望各制糖企業主動爭取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的支持,快速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的試驗示范,引進、改造適宜的農業機械,推進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并以此來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甘蔗種植業,推動甘蔗生產走向規?;a業化經營。
我省各制糖企業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普及工作應該如何開展?我們的意見是:第一,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本廠蔗區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推廣、普及的方案,并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第二,近期應大規模地引進省外甘蔗機械來瓊作業,并組織甘蔗生產大戶和農機人員參觀學習,以此帶動本蔗區的甘蔗機收工作;第三,積極扶持培育本省的甘蔗農機服務組織,引導幫助他們用足、用好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政策購置先進適用的甘蔗生產機械;第四,本著先急后緩的原則,優先推廣應用甘蔗砍收和裝載機械;第五,普及適宜機械化耕作的農機農藝技術,除了做好蔗地的連片整合、平整和布局規劃外,甘蔗品種的選擇(尤其是株型應是比較直立的)、種植規格的安排等方面必須與之匹配,以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第六,對制糖設備工藝進行必要的改造以便于機收甘蔗順利進槽等。建議每家制糖企業都要立即開展機種、機管、機收甘蔗的試點工作,通過示范、培訓,推動全省甘蔗生產盡快實現全程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