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報11月30日訊 ?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合理膳食行動和國民營養計劃,引導消費者科學認識食糖,合理消費食糖,杜絕食糖“妖魔化”宣傳,由中國糖業協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疾控中心、中國營養學會等單位指導,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防城港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合理膳食科學用糖研討會”于近日在廣西防城港市舉辦。研討會上,中國糖業協會和中國營養學會聯合發布《合理膳食科學用糖專家共識》,引導消費者科學認識食糖、合理消費食糖,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提高全民營養健康水平。
會議邀請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張儉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王惠君、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凌文華、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植物食物與營養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家章、廣西大學糖業及綜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凱作主旨報告。
據了解,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礎,是對《“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具體落實,也是滿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生活需求的根本保障。合理膳食、科學用糖,是預防和控制我國人群疾病的發生、發展,提高全民營養健康水平的有效舉措。
《合理膳食科學用糖專家共識》指出,合理膳食能最大程度地滿足人體正常生長發育、免疫力和生理功能需要,滿足機體能量和營養素的供給,降低膳食相關疾病的發生風險。碳水化合物是合理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碳水化合物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寡糖和多糖等,是人體必需的宏量營養素之一,是生命體汲取能量以及構成機體組織的重要物質,并參與細胞的組成和多種活動。碳水化合物會以積極的方式影響人們的身心和行為。它們在改善記憶力和睡眠、在控制食欲和刺激交感神經方面能發揮積極作用。食糖是從甘蔗或甜菜中經過物理方法提取出來天然、安全的碳水化合物,進入人體后先分解為葡萄糖與果糖,然后參與人體新陳代謝和器官組織形成,尤其可作為運動員及戰爭時期作戰人員快速補充能量的主要來源。全球食糖年均消費水平22.5公斤,中國不足11公斤,遠低于歐美國家,且近10年人均消費水平幾乎無變化。當前肥胖、糖尿病、齲齒等的高發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飲食因素、運動、生活習慣,以及遺傳等因素。踐行合理膳食,合理控制每日總能量攝入的基礎上,做好口腔衛生、適量運動等,可減少上述疾病的發生風險。在合理膳食的基礎上,要做到科學用糖,建議每天糖攝入量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用甜味劑代替食糖對控制體重效果不明確,一些甜味劑甚至可能會帶來健康隱患,建議消費者科學選擇。廣大消費者應從小培養合理膳食、健康飲食習慣,學會認識各類食物的營養特點,做好健康飲食規劃,并關注食品標簽中的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等信息,根據自身需求合理膳食,科學用糖。
此次論壇匯聚了政、商、學、研等各界嘉賓,以“合理膳食、科學用糖”為主題展開交流探討,共話甜蜜事業,共謀發展新篇,充分發揮了國家級食品安全與營養創新平臺在服務公眾科普宣教的重要作用。